周口西华:“银发经济”为“银发人”带来好“钱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1:21:00    

“银发经济”为“银发人”带来好“钱景”

河南经济报记者 张建涛 通讯员 彭世繁

在西华县大王庄乡孔寨村干鲜蔬菜批发部,经常见到老年人排长队出售干鲜蔬菜,他们少的卖几斤、多的卖几十斤。鲜蔬菜每斤价格1元左右,干蔬菜每斤元10元以上,每人每次都能卖几十元。老太太买油盐酱醋,老头买烟酒和日用品,兜里还不缺零花钱。对此,老年人普遍欢迎,交口称赞。

鸡蛋变“金蛋” 带富银发人



西华县大王庄乡孔寨村村民孔粉莲,是当地有名的致富能人。她从10岁学习加工变蛋,至今已有30多年了,加工变蛋的手艺炉火纯青,在当地很有名。变变蛋是脱贫致富的“金蛋”,老人妇女都能干。脱贫攻坚期间,孔粉莲靠变变蛋带领百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2022年,西华县老年协会建立,会长张新芳找到了孔粉莲,接收她为县老年协会会员,要求她开创服务老人、适应老年的“银发经济”项目,带动老人老有所为,让老人靠劳动增加收入,提高老人生活水平,实施乡村振兴。孔粉莲欣然同意,利用加工变蛋的好手艺,带领全县老人养鸡、鸭、变变蛋、卖变蛋,用变蛋“链条”连出“银发经济”。


2020年初,孔粉莲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帮扶下,她投资数十万元,在大王庄乡孔寨村建了一个变蛋加工厂,成立了西华县娲城孔氏农业食品加工厂,注册了“娲城孔氏”商标,招收当地20多名老人妇女在加工厂干活,每人每天70元工资,解决了贫困老人没钱花问题。

如今,西华县娲城孔氏农业食品加工厂年加工变蛋500万枚,产品供不应求,主要销往北京、河南、山东、湖北等省市,年创效益200余万元。

孔粉莲变变蛋,带动周边村近百个老人养鸡,专门供她变变蛋。田口乡宋营村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徐锦,4年来每年养鸡百只左右,孔粉莲定期上门收购鸡蛋。徐老太太高兴地说:“养鸡添兴趣,花钱不作难,家养百只鸡,月收五百元”。

孔粉莲还与多家养鸡场、养鸭场,签订订单协议,鸡蛋专供她变变蛋用,让这些养殖场尽可能多安置老人就业。孔粉莲还在城乡、集市,安排一批老人为自己销售变蛋。同时,手把手教老人变变蛋,让他们靠变变蛋挣钱。孔粉莲就是这样鸡蛋变“金蛋”,用变蛋产业链条连出了老人增收的“金链条”,较好的解决了老人难、老人没有钱、老有所为等问题。

菜叶变“金叶” 老人鼓“钱袋”

孔粉莲成立了西华县娲城孔氏农业食品加工厂和,加工咸鸡蛋、咸鸭蛋、腌制香椿芽等,批发干鲜蔬菜等。她向全县老年人承诺:老年人可以拾萝卜叶、摘芝麻叶、捡豆角等晒干,以质论价,大量收购。


在孔粉莲的召唤下,全县不少农村老人从事拾捡菜叶、嗮干菜、卖干菜,一人一天能卖干菜少者几斤、多者十几斤,收入少者十几元,多者几十元。菜叶变“金叶”,老人无钱变有钱。

东夏镇郭堂村老人郭金山把卖芝麻叶当成“生意”来做,自己的8亩责任田都种成芝麻,分时期、分层次摘芝麻叶,还利用空闲时间,到亲戚邻居地里去摘芝麻叶。他把芝麻叶用锅炸熟,抓住东厦有集、郭堂紧挨东厦的优势,集集到集市卖熟湿芝麻叶,集集都有收入。郭老汉把集市卖剩余的熟湿芝麻叶,晒干留存。去年一个芝麻叶季节,郭金山卖熟湿芝麻叶收入超万元。眼看今年芝麻要播种下地,郭老汉家中还留存干芝麻叶1千多斤。他电话联系孔粉莲,孔粉莲带车上门收购,1千多斤干芝麻叶一次卖了11000多元。郭老汉拿着厚厚的一摞百元人民币,笑的合不拢嘴。

孔粉莲还动员孔寨村及周边村的老人,在房前屋后、村头荒地、坑边地头,种植菠菜、生菜、白菜、萝卜等蔬菜,成熟她亲自带车带人现场收购,使上百位老人有活干、能挣钱。

孔粉莲创出的“银发经济”,老人妇女都能干,不投资或少投资能赚钱,实际实惠老人得利。孔粉莲表示,要巩固提高“银发经济”,不断开发利用“银发经济”新项目,让全县更多老年人“老有所为”,有活干有钱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