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浪潮席卷而来,如何从源头上减少老年人失能失智发生?近日,南通市《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服务规范》正式实施,该标准填补了我国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服务地方标准的空白。2023年起,南通市在全省率先启动“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项目”,连续三年在主城区试点,从第一期4个社区,发展到如今第三期的18个社区,参与人数增加,服务队伍壮大,干预也有了明显成效。
“整个干预对老年人身体机能的改变非常明显,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我们感到很欣慰的。”该项目牵头人、南通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带头人陈玉华说,通过干预以后,发现老年人的衰弱状况得到改善,第一期79个老年人里面,近一半的老年人的衰弱状况得到改善,第二期也有近1/3得到改善,尤其对老年人社会交往的参与状态改善明显。
6月27日下午,70岁的章玉娟和往常一样,来到崇川区龙湖家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参加老年人失能失智干预课,这是她加入该项目的第三个年头。“现在感觉轻松多了,血糖稳定了,人也更加精神。”章玉娟回想没上课前的日子,每年都要住院好几次,体质差、抵抗力弱,备受糖尿病、偏头痛等问题困扰。“现在每周两次课,每次课1小时,跟着老师一起锻炼,已经成为每周都不能落下事情。”章玉娟说。

当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指导下,30位老人进行了十多组干预运动,上下肢体运动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唇部运动、舌部运动、颊部运动改善老年人的吞咽能力,预防新型肺炎;躯干运动提高老年人的协调能力预防老年人跌倒。
“如何将适老化教学做得更细致,除了语速放慢外,动作要逐个分解,必要时还可以使用老年人容易接受的方言讲课,真正让每一位参与干预项目的老人都听得懂、学得会、做得到!”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理疗科首席专家肖玉华介绍,该项目课程的设计安排、安全风险把控、课程技术含量等都由医院指导和监督,下沉到社区。

国家卫健委202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失能失智老人数量达到4500万。南通是全国、全省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地级市,据统计,南通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230万人,失能、部分失能和失智老年人占到老年人口的大概10%。为减缓失能失智老年人群的增长趋势,南通市连续三年开展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项目,由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医、护、康团队,深入社区对筛查出的失能失智高风险老年人免费授课。
据了解,该项目通过失能(失智)风险评估量表、老年人身体机能状况、和血生化来检测干预的效果,通过后背牵手、站姿体前屈、睁眼单脚站立、30秒坐姿起立、握力和两步走等6个项目评估身体的灵活度、平衡力、力量等。陈玉华介绍说,参与干预后的老年人在这些方面的完成质量、个数、时间、距离等都明显提高:说明老年人发生跌倒和尿失禁的几率会显著减少。
在社会老龄化大背景下,不仅需要专业医疗机构参与,更需要家庭医生、社区志愿者等群体的加入,才有望让该项目得到普及。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是参与该项目的公立医院之一。“这项工作需要持续下去,让群众实现健康自治,老年人如果不坚持干预,还是会走向衰弱阶段。”该院党委专职副书记蒋杏茂介绍,该院招募了民营企业负责人、银行职员、养老机构负责人等,从以专业医生授课为主,转向家庭医生为主,医护人员为辅,最终由志愿者为老年人日常授课。
7月1日,南通市地方标准的《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服务规范》正式实施。该标准以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操作规范为基础,明确流程、技术及质量要求,强化组织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资质管理,对基本信息采集、风险评估、身体机能测试、预防干预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内容作出详细规定,细化了服务流程具体步骤,为各地开展好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服务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引,提升预防干预服务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预防是健康生活最经济最有效的一个手段,我们希望把医疗资源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南通市卫健委老龄健康处处长李峥峥表示,将进一步整合医院、社区、第三方评估团队资源,形成一体化的服务的机制。下一步,计划把课程推向移动端,让老人在家就能自学自练,让失能失智干预足不出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朱亚运 通讯员 桑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