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调查在前,结论在后,这是科学规律。如果结论跑到了调查前头,调查变成了“开卷答题”、研究成了“削足适履”,如此“逆向调研”确有形式主义之嫌,危害不容小觑。

揆诸现实,“逆向调研”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选择性调研”,专攻熟悉的领域、面上的问题,对新领域和易发多发问题“选择性失明”;二是“甩手式调研”,提前搭好框架、得出结论,通知基层对号入座提供素材,“逐级调研”变成“逐级要材料”,甚至美其名曰“书面调研”;三是“复制粘贴式调研”,根据结论需要,奉行“拿来主义”,对网络资料简单地复制、粘贴,排列、组合,甚至使用DeepSeek等自动生成报告,敷衍应付。
试想,这样的调研报告,内容取决于笔杆子们的“纸面”工程,以主观经验代替客观事实,以遣词造句代替真抓实干,以敷衍应付代替破解难题,纵然格式再规范、结构再工整、逻辑再严谨,也难逃本末倒置、投机取巧的窠臼。扎堆调研、只调不严、逆向调研……旨在掌握情况、解决问题的调研,结果却成了问题易发多发领域。更何况,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解决问题的起点,贯穿于政策制定和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如果调查研究存现形式主义问题,就如同扣错第一粒扣子,实情“缩水”、意见“潜水”、数据“注水”等问题就会接踵而至,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人力精力财力,更污染了奋斗精神,带偏了实干节奏,影响干事创业。
“逆向调研”是典型的“蠢人”做派,逻辑结构严谨自恰,成就往往渐次放大,问题常常有意裁剪,甄别难度较大,更具有迷惑性,更易瞒天过海、暗度陈仓。
形式主义必须露头就打、动辄获咎!所以,要高度重视“逆向调研”问题,一方面,加强监督规范,给“逆向调研”等形式主义问题“画像”,进一步明确轻车简从、实事求是的要求,用纪律的“硬杠杠”持续为基层减负松绑;另一方面,让党员、干部重视调研、相信调研、精准调研,多到矛盾复杂、问题交织的地方去,带着问题来,实地看情况,把调研过程真正变成掌握实情、增强本领、锤炼作风的过程,成为调查研究、实干担当的行家里手。(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