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乌山上竟有座“御碑亭”,与沈葆桢有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8:07:00    

​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雪薇 文/图

近日,福州市民程慧向智慧海都平台968880报料,在乌山南麓的大院中,发现了一座朱红色的楼阁式亭子,造型奇特,双层架空结构似“抬梁穿斗”,与周边的现代建筑群相比,显得颇为惹眼。“乌山南麓原有始建于唐代的神光寺,现仅存遗迹。这座亭子莫不是神光寺遗存?”

修葺一新,仍难掩明清风韵

9日,记者来到乌山路,这座楼阁面朝乌山脚下的黎明湖,有上下两层、八个角,被周边居民称为“八角亭”。亭身与梁架虽经粉刷修葺,但仰头细看,双层飞檐上覆盖的古朴瓦当青苔满覆,样式繁复精美。“八角亭”不大,屋顶却采用了彰显礼制威严的“重檐歇山顶”,檐下斗拱上方的突出木头头部雕成类似明代风格的“螭首”。

据介绍,神光寺原位于福州乌山南麓,始建于唐代。该寺在清末已毁,旧址即在乌山大院内,现仅存遗迹。距这座“八角亭”仅百步之遥的乌山山脚,有一段北宋时期的摩崖石刻:“柯仲常、祖夷仲、王若愚、曹子方、邓仲告、陈济翁、潘及之,元祐庚午十二月初四日游神光寺。”历史上“神光寺”的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这座亭子的建筑形制威严精美,难道真的是神光寺的遗存?

为沈文肃公祠的“御碑亭”

“这其实是沈文肃公祠的御碑亭,公祠整体已被列为鼓楼区未定级文物点。”福建省历史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陈朝军在现场查看后告诉记者,沈文肃公即沈葆桢。光绪年间,沈葆桢四子沈瑜庆购得乌山南坡涛园,为其父沈葆桢修建专祠,即“沈文肃公祠”。不过,沈家购买的涛园只是乌山旧涛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位于面向公众开放的乌山风景区内,即乌山中部的核心景区——石林景区。景区内至今仍保留有晚清著名书法家郑虞臣手书的“旧涛园”石刻。

涛园初名即为“石林”,最早为明代天启年间国子生、曾任长芦都转运盐使(驻天津)的闽县竹屿人邓庆寀所初建。到了崇祯年间,石林的主人换成了曾任浙江学政的许豸,其长子许友继承石林后,见松岭上长松峙立,清风吹过,松涛阵阵,遂将“石林”更名为“涛园”。此后约两百年,涛园在许氏家族中代代相传,被诸多文人雅士流连吟咏。但到了清嘉庆年间,随着许氏家族渐渐衰落,涛园也随之隐没。清同治年间郭柏苍撰写的《乌石山志》和《竹间十日话》即提及,涛园及与之相邻的其他名人宅第、亭园,多为荒废,被人占为斋堂,辟为果园,并互相转卖。直到光绪六年(1880年),沈瑜庆以二百四十万钱的价格购得涛园的一部分。沈瑜庆更以“涛园”为号,将自己的诗文集命名为《涛园集》。

专家:或为乌山南坡唯一留存古建

“乌山不高,却以景秀人文著称。清代山上的私家园林多达十余处。”陈朝军介绍,除了涛园,还有“蹬园”、藏书家龚易图的“双骖园”等,都曾是文人墨客的流连之地。时光流转,亭台楼阁大多消散,唯有沈文肃公祠的御碑亭和祠厅仍保存至今。

祠堂建筑虽有修缮,但暂未对公众开放。陈朝军推测,祠堂中轴线另一侧或曾建有献殿,如今已难寻踪迹。公祠祠厅及御碑亭,或为乌山南坡完好留存至今的唯一的一组古建。

而百步之外的摩崖石刻“柯仲常、祖夷仲、王若愚、曹子方、邓仲告、陈济翁、潘及之,元祐庚午十二月初四日游神光寺”则确为旧神光寺唯一遗存。

北宋时期的摩崖石刻

地处福州市中心的乌山,是福州的人文胜地

编辑:周德庆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