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打通发展中的堵点、难点问题,推动就业惠企利民政策落实落细,今年以来,包头市就业部门以就业便民服务“直通车”为抓手,创新推出“1+N”服务企业新模式。通过整合就业服务资源、设立企业服务窗口、优化服务流程,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多方位、一站式就业服务,采取动态监测用工、精准送工入企、政策直达企业、政校企联动等举措,持续增强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专属服务+资源整合
协同打造企业办事“快车道”
在市区两级政务大厅设立“企业服务窗口”,梳理就业政策咨询申报、创业担保贷款、就业招聘、银行开户等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推出“就业服务套餐”,实现就业服务“一站式”办理。加强与税务部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银行等机构的合作对接,引入优质服务资源,形成服务合力;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解读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创业资金融通问题;打破信息壁垒,确保企业及时获取各类政策、市场信息;指导企业申请政策兑现,协助准备申报材料,跟踪审核进度,推动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确保企业应享尽享就业政策红利。通过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专属服务,企业满意度大幅提升。
动态监测+服务专员
精准把脉企业用工“神经网”
作为全国唯一实现失业动态监测全覆盖的地级市,包头市将监测企业从1680户扩容至2800户,覆盖19大类行业,建立起能实时感知企业用工脉搏的“数据雷达”。每月对减员超20%的企业实施重点监测,通过就业失业动态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为政策制定提供精准“风向标”。通过监测发现制造业用工波动趋势后,及时调整“春风行动”招聘计划,有针对性地增加一线岗位专场招聘,有效缓解了重点企业的用工缺口。
创新推出“1+N”服务企业新模式,组建300名就业服务专员队伍,对600多家规上重点企业、五大战新产业企业实行“每周一沟通、每月一走访”机制,宣传推广“蒙速聘”小程序,通过企业用工需求和个人求职意向调查二维码,收集求职、培训意愿和企业用工需求。今年以来,市区两级专员累计服务走访企业889户。在走访金利永磁公司时,专员发现其因扩产面临300名技术工短缺问题,立即启动“用工应急响应”,通过跨区域协作与技能培训对接,保障了生产线如期投产。
访企探岗+送工入企
高效打通供需对接“服务链”
为打破传统招聘的时空限制,创新打造“访企探岗+送工入企”全场景服务模式,将面试现场搬到企业厂房,让求职者“沉浸式”了解工作环境。2024年,在华资实业集团专场活动中,70余名求职者走进生产车间,现场23人签订意向书,最终7人成功留用;金利永磁专场80人参与,26人签约,9人入职,人力资源对接精准度提升40%以上。这种“眼见为实”的招聘方式,有效解决了求职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今年,该模式进一步升级,通过二维码征集用工需求,实现“线上报名——线下直达”的闭环服务。在杭萧钢构(内蒙古)有限公司和振石(包头)新材料有限公司的专项活动中,150名求职者乘坐“入企直通车”实地考察,当场34人达成就业意向,其中振石新材料一次性解决22名技术岗位空缺。同时,将招聘会开进企业周边社区,如在昆区、九原区等地开展“家门口”招聘,与包头市贝兰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华资实业集团公司、茂业天地集团公司等20多户企业达成就业意向近110人,既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又助力劳动者实现“就近就业”。
政策找企+现场宣讲
合力打出稳岗就业“组合拳”
以“政策找企业、资金直达账”为目标,我市构建起失业保险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延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企业实施稳岗返还“免申即享”。截至5月底,已为210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62.4万元,惠及职工9247人;为57户企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资金105.9万元,惠及职工706人;为5618人次审核发放技能提升补贴829.15万元。针对新开工企业和稀土、钢铁产业,包头市举办政策宣讲会,现场解读失业保险助企、创业担保等政策,同步收集“岗位清单”和需求调查表,已为企业解决社保缴费、用工规范等问题 27项。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曹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