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蝶变路——赛罕区跻身自治区科技创新一类旗县区榜首的进阶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2 10:56:00    

近日,随着内蒙古自治区2024年度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评价结果公示,呼和浩特市6个旗县区在全区103个旗县(市、区)中表现亮眼,其中,赛罕区成功跻身自治区科技创新一类旗县区行列并以综合评分位居榜首。

呼和浩特金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环产业园内,机器声轰鸣的生产线上,12英寸集成电路用单晶硅衬底正源源不断下线;内蒙古种星种业有限公司的试验田里,最新培育的鲜食玉米饱满多汁,等待丰收;蒙科聚“双创”集聚区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人员正为技术突破彻夜攻关……从政策突围到协同创新,从成果转化到生态培育,赛罕区用政策、协同、转化“三驾马车”跑出了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政策“组合拳”:为创新突围“搭骨架”

“拿到400万元专项资金时,我们就知道,12英寸集成电路衬底研发的‘卡脖子’难题,有了攻克的底气。”内蒙古中环领先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科技项目经理周利清的感慨,道出科技政策的“真金白银”之力。

2024年,赛罕区锚定“两区两园”发展实际,以科技“突围”工程为引领,系统编制创新实施方案,聚焦7项重点示范项目精准发力,从“先进制程集成电路用高纯电子级多晶硅攻关”到“高性能四型储氢装备开发”,每个项目都配备“政策辅导员”,全程跟踪服务。

资金“活水”精准滴灌,让创新动能更加强劲。除内蒙古中环领先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和内蒙古中环晶体材料有限公司各400万元专项支持外,还为内蒙古种星种业有限公司的玉米育种协同创新联合体注入200万元,推动4个玉米新品种加速审定;同时,拿出290万元重奖人才——2名高层次人才各获100万元,1名创新人才获10万元,4支创新团队共获得80万元。“钱花在刀刃上,就是要让科研人员敢闯敢试。”赛罕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政策红利还体现在全链条服务上。截至目前,赛罕区已向上级推荐8家科学家工作站,成功备案2家,推动7家市级、5家区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落地,为企业搭建起从研发到转化的“服务立交桥”。

协同“一盘棋”:让创新要素“转起来”

“南繁北育所的‘育种技术+本地土壤’,种出的鲜食玉米甜度比普通品种高3个点。”在2024年种星种业首届鲜食玉米节上,农户们捧着金灿灿的玉米笑开了花。这场丰收的背后,是赛罕区“柔性引才+产学研融合”的协同创新智慧。

由内蒙古种星种业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等组建的“玉米单倍体育种协同创新联合体”,不仅建起400亩高标准育种基地,更打造了200平方米成果展厅和200平方米单倍体专业实验室。内蒙古种星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玲告诉记者:“依托‘候鸟式科研基地’模式,我们通过南繁北育加快新品种培育进度,让北方土地长出了新成果。目前已有4个玉米新品种正加速通过审定,预计推广后每亩可为农户增收超500元。”

这样的协同故事在赛罕区并非个例。金山高新区11家企业与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将科技兴蒙项目转化为生产线的“硬实力”;国电高科、江苏深蓝航天牵手西安交大,推动“航空航天技术应用”“3D打印”等4项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南京华欧工业科技研究院与本地学校合作成立的内蒙古机敏防务科技有限公司,让低空经济领域有了“赛罕方案”。

转化“加速器”:让创新成果“活起来”

走进蒙科聚平台金桥“双创”创新集聚区,一个个入驻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招牌都很醒目。该集聚区不仅提供“一对一”辅导,更深入推进“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的专业化科创服务,积极吸纳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入驻。目前,共入驻企业316家,其中科技类企业占比64%,包括16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7家科技中小企业;累计拥有知识产权与专利1420项,带动就业近1万人。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精准服务是关键密钥。赛罕区开展进企业科技培训15场,800人次受益;征集40项优秀科技成果,组织50家企业参加“蒙科聚”路演和5场现场对接会,让高校实验室的“图纸”变成企业生产线的“产品”。仅技术合同交易一项,2024年通过政策宣传和后补助激励,辖区企业登记额同比增长20%。

一个个具体项目、一组组增长数据,书写着赛罕区科技创新的“进阶答卷”,未来,随着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持续升级、更多产学研项目落地,在这片创新热土上必将迸发更强活力,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贡献“赛罕力量”。




来源/青橙融媒 记者:武子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