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沂蒙 热土新生:从弹壳乳汁到万亿商城,红色基因激荡时代华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2 10:49:00    

大众网记者 李梅 实习生 荆露颖 临沂报道

近日,“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时代华章”融媒采风团走进孟良崮纪念馆、孟良崮旅游区、沂蒙红嫂纪念馆、临沭县朱村、临沂商城等地,追寻红色基因的源头,聆听时代精神的回响。

探寻孟良崮上的红色印记,从历史回响中汲取奋进力量

踏入孟良崮纪念馆的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红色战旗形状的巨型建筑,主体高度为19.47米,在阳光的照耀下,那鲜艳的红色仿佛诉说着往昔的壮烈。纪念馆的红色外墙挂板上,密密麻麻地镶嵌着整整19.47万颗子弹壳,在日光下闪烁着冷峻的光。这两个数字,共同寓意着那场闻名中外的孟良崮战役于1947年在此打响。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极为著名的一场围歼战。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妄图一举消灭华东野战军。”讲解员主文芳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将历史的画卷在众人面前徐徐展开,“5月13日,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抓住国民党军整编七十四师与左右邻军空隙较大的战机,果断发起孟良崮战役,采用‘猛虎掏心’战术,大胆穿插分割,把这支国民党精锐部队从重兵集团中‘挖’了出来。”

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华东野战军成功歼灭国民党军整编七十四师及整编八十三师一个团,共计3.2万余人。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乃至全国战局,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它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次精神上的胜利,彰显了人民军队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坚定信念,也让人们看到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如今,孟良崮周边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上,建起了现代化的城镇和村庄,人民生活富足安宁。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孟良崮旅游区也成为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传承红色基因。

沂蒙红嫂:烽火中的铿锵玫瑰,岁月里的精神丰碑

革命战争年代,400多万沂蒙人里,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沂蒙儿女血洒疆场。涌现了一批以明德英、王换于等为代表的沂蒙红嫂。在拥军支前的路上唱响沂蒙人民的大爱长歌,构筑了沂蒙精神的光辉底色。

在沂蒙红嫂纪念馆,红嫂们的事迹徐徐展开。出生于1911年的明德英,虽然不会说话,但共产党干部的好作风、八路军战士打日本侵略者时的英勇事迹,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发现负伤的战士,明德英急忙把他拉进家中隐藏起来。随后打着哑语指引了一个方向,支走前来搜捕的日本侵略者。后来,明德英发现那名战士已经因流血过多昏了过去。为救人,在家中没有药品、现成开水的情况下,她冲破封建禁锢,毅然决定用乳汁救伤员,盼望这有营养、温暖的乳汁能救回战士的性命。这便是“乳汁救伤员”的故事。

此外,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李桂芳智搭火线桥,胡玉萍爱国拥军……“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沂蒙红嫂支前拥军的真实写照。

岁月流转,精神永不褪色。烽火岁月里,以“红嫂”为旗帜的沂蒙女性,用筋骨撑起半边天,以赤诚熔铸民族魂,她们的故事不是泛黄的旧纸,而是奔涌的长河,滋养着沂蒙精神的根系。

从烽火钢八连到幸福新农村,沂沭河畔"红"村蝶变

迎着秋阳,发源于沂蒙山区的沂河水,一路蜿蜒南下。经分沂入沭水道,在临沭县曹庄镇朱村,与同样来自山东腹地的沭河水交汇。两河滋润,“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在这里结出累累硕果。

“朱”代表红色,朱村更是名副其实的“红”村。80多年前,24名“钢八连”战士用生命换来了村庄的平安,如今朱村人用新年第一碗饺子,敬告英烈。

1944年除夕,朱村人正忙着操办年事,家家户户贴对联、办年货,准备迎接新年。黎明时分,突然枪声大作,一队500余人的日伪军偷袭村庄,意欲进行报复性扫荡。驻守在沭河东岸的八路军滨海军区四团八连听到枪声后,火速奔向朱村投入战斗。冲杀中,连长鄢思甲和一排长秦家龙负重伤,仍继续坚持指挥。

“战斗最激烈之时,当地民兵和乡亲们背着手榴弹,抬着担架,冒着生命危险前来支援。”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名誉馆长、义务讲解员王经臣说,经过6个多小时激战,日伪军仓皇而逃,而八连的24名战士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后来,朱村群众把一面绣了“钢八连”三个字的锦旗送到连队,八连后来也被山东军区正式授予“钢八连”称号。

“钢八连救朱村”这六个字,从此在朱村人心里,重逾千斤。“按照我们村传统,新年的第一碗饺子是用来祭祖的。”王经臣说,但当时朱村的乡亲就决定,不敬天不敬地,要把新年的第一碗饺子,敬八连牺牲的战士,这个习俗已在朱村延续80多年。

1998年,王经臣开始着手搜集、整理村史和朱村抗日战斗相关资料。2012年,富裕起来的朱村村民自发捐款,顺利建成“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纪念馆”和“朱村历史文化陈展室”。随着临沭县修缮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并以老馆为核心修建新馆,相继建成了沂蒙支前馆、导沭整沂馆等多个红色展馆,红色朱村旅游区开门迎客,每年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

小乡村蝶变成旅游区,与王经臣一样满怀期待的是朱村全体百姓。除了建起“五馆四区三基地”,朱村还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多方合作搞起现代农业、民宿等特色产业。村民能挣钱,日子越红火,朱村作为作为山东省唯一村级典型范例写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临沭县“好日子”示范区被评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从“西郊大棚”到“万亿商城”,见证沂蒙精气神

被称为“沂蒙人民伟大创举”的临沂商城,历经40多年发展,从“小地摊”“西郊大棚”出发,迈向“商贸名城”“物流之都”,成长为万亿级商城。五代市场变迁,见证着这里繁盛的商贸物流辐射全国乃至影响世界。

地道的老临沂人总说,临沂商城是从西关一片杨树林里长出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城区走街串巷的“货郎”担“见样学样”外地商人,陆续聚拢到西郊长途车站附近摆起小地摊,交易逐渐红火,当时政府便把原本“五天一集”改为“天天逢集”,诞生了“地摊成堆、商品内销”为特征的第一代集贸市场。

1982年,临沂市率先建起山东省第一个小商品市场“西郊小百货市场”,固定摊位600个,商品1000余种,形成现金、现货、现场“三现交易”为特征的第二代集贸市场。上覆玻璃钢瓦大棚、下铺水泥地面,四周绕以铁栏,这便是老临沂人印象深刻的“西郊大棚”。

1986年,临沂市以“政府领导、多家投资、各方共建、工商管理”为指导思想,创办了全省第一家专业批发市场——临沂纺织品专业批发市场,临沂市场从此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

随后,水田、西关、前园、宋王庄等居委会都掀起了民间办市场的新高潮,服装、鞋帽、家电、家具、五金、车辆、灯饰、塑料制品、文体用品、农副食品等专业批发市场纷纷开张,迅速形成集群效应。

不过十几年光景,不断伸展的水泥、沥青马路带来了高楼林立,临沂商城不断壮大,像一根生命力旺盛的藤蔓,从临西一路延伸覆盖到7公里之外的临西十三路,诞生了商贸城、家具城、灯具城、小商品城、进口商品城等百余家专业市场,汇集600多万种商品……

如今,在临沂每天有千余种新款产品上市、30万人洽谈生意、2万辆货车进出,年交易额居中国地级市第1位。买卖全国的集货能力、通达全球的出海通道、联通世界的展销网络,赋予临沂“出海”的信心。2024年,临沂商城实现市场交易额6604.78亿元、物流总额10074.36亿元,进出口额147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7.9%、26.4%。

“商城出海不仅是自身转型的需要,也是全市开放的突破口,从而带动产业、科技、文旅、环境的全面国际化。”兰山商城管委会副主任孙钦仕说。

站在今日临沂商城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回望“小地摊”的点点灯火,穿越“西郊大棚”的喧嚣岁月,直至如今“中国大集”“物流之都”的脉动,五代市场的变迁,正是沂蒙精神在新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