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江门启动第三届江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通过趣味市集、互动游戏、知识科普等多元形式,推动垃圾分类从“新时尚”迈向“全民自觉”。蓬江万达广场化身寓教于乐的“分类课堂”,孩子们穿梭于创意市集,用游戏解锁分类密码;家长与志愿者合力用枝叶花朵制作手工品,见证园林垃圾的再生魔法。
现场,十余个垃圾分类主题摊位延展开来,涵盖宣传互动、趣味游戏、手工体验三大类别。市民和孩子们既能通过“盲盒猜猜猜”“一起来找茬”等游戏学习分类技巧,也能在“再生资源回收宣传”“春田花花幼稚园”等科普摊位了解堆肥、资源化利用的奥秘,还能亲手将咖啡渣、废弃木料变成生活艺术品。

十余个垃圾分类主题摊位人潮涌动。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一阵欢快的笑声从“俄罗斯方块”游戏区传来。中学生小林正与同伴合作,小心翼翼地将不同形状的废弃鸡蛋托块拼起来。拼图完成后,志愿者举起作品向人群展示:“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鸡蛋托可以做成装饰画,旧衣服能改造成购物袋——创意能让垃圾焕发新生!”
市集另一侧,“减碳渣FIT人”摊位前排起长队。“咖啡渣疏松透气,是天然的缓释肥料。”志愿者一边向市民科普,一边分享家庭堆肥技巧:“家里的果皮菜叶加点菌糠,3个月就能变成营养土。”上班族王先生轻轻拿起用咖啡渣栽种的多肉幼苗,笑道:“以后办公室的咖啡渣再也不扔了,带回家养花,省钱又治愈。”

亲子家庭用枝叶花朵制作手工品,见证园林垃圾的再生魔法。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揭欣然是紫茶小学四年级学生,也是蓬江区“红领巾讲解员”。参与第三届江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后,她直言收获满满:“今天我学到了垃圾分类标准、垃圾科学处理流程和资源再生知识,回家后我要和爸爸妈妈分享这些知识,带动全家一起为垃圾分类贡献力量!”
垃圾分类的深入推进,始于每个家庭习惯的滋养。市民张女士分享经验时提到,家中晚餐后总有一场“分类小课堂”——她让孩子担任“家庭监督员”,指导全家将果皮菜叶精准投递至厨余垃圾桶,而矿泉水瓶、玻璃罐则需清洗后收纳进可回收物垃圾桶。“垃圾分类,从家庭每一个成员做起,我们要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
在江门垃圾分类宣传周启动仪式的活动现场,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活跃在互动游戏与科普摊位间,手把手教市民分类技巧、讲解资源化利用的奥秘。志愿者梁晓晴分享道:“最让我感动的是许多市民从‘分类小白’变成‘环保达人’。大家在游戏里学知识,在笑声中养习惯,这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撰文:周柳妤
统筹:张婧媛
剪辑:南方+记者 杨兴乐
【作者】 周柳妤;杨兴乐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