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与活动的清华学子。
“真的很贴心!没想到包头把实践行程安排得这么细致,参观企业、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短短几天,对这座城市从陌生到充满向往,包头真的是一座刚柔并济的城市。”8月23日,在第三届“包头人才周”系列活动中,来包头开展社会思政实践活动的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生刘胤孚对这次行程赞不绝口。
当晚,包棉1958之夜——清华学子来包思政实践专场演唱会热情开唱。专业歌手献唱之余,清华师生登台演绎《我和我的祖国》《晴天》等曲目,台下掌声不断,不少市民驻足围观,青春气息与城市烟火气交融。“我们以钢铁与草原的胸怀,搭建历史温度与青春乐章的舞台,就是要让学子真切感受包头的热情。”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合作交流科副科长尹雄说。
拿出“真金白银”,送上“真心实意”,引才为何要在“小事”上花心思?清华学子的实践感悟、稀土专家的研修收获、高校招就科创处长的考察反馈给出了鲜活的答案。
对清华学子而言,这份诚意藏在行程的“精准适配”里。不是简单罗列参访点,而是从实践活动主题出发,串联起包钢的钢铁工业、一机集团的国防装备制造、英思特稀磁的新材料研发,让学子能在实践中找到专业与产业的连接点,同时穿插王若飞纪念馆的红色教育、包棉1958的街头演唱会,白天看城市实力,夜晚品城市温度。就连“学霸笔记漂流计划”这样的细节,都考虑到让学子既能输出知识、反哺我市中学生,又能快速融入城市。
全力推进“两个稀土基地”建设,包头对稀土领域高端人才需求迫切。通过举办稀土新材料数字化、智能化研发创新高级研修班,聚焦“AI驱动材料模拟”“设备数智化运维”等行业痛点;授课环节不搞“专家单向输出”,而是搭配专题研讨与现场教学,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对接。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师姚刚表示,“通过此次学习,有助于为科研项目提速”;包头稀土研究院闫宏伟称,“此次学习让大家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这些反馈背后,是课程设置、专家邀请、实践安排上的细致考量,是真正为人才成长、产业升级搭建桥梁。
引才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连得紧”。此次“人才周”,包头特邀全国多所高校的招就处、科创处负责人来包考察。按照教育、医疗、稀土、装备制造等领域分组,进学校、医院、生产车间,清晰对接企业人才缺口,让企业清晰传递技术需求。燕山大学陶建新感慨“此次活动是高校与城市的双赢”;华东理工大学盖钧超直言“来一趟更加明确了人才培养新方向”。这份坦诚与务实,比任何华丽的推介都更能打动人心——包头用“沉浸式”考察,让高校看到合作的可能性,也让自己找到引才的精准路径。
一座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从来不是“我有什么”,而是“我为你考虑了什么”。比起政策承诺、引才口号,让清华学子行程更丰富、让研修班学员学有所获、让高校处长看得真切的“小事”,更能传递城市的温度与用心。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却能让学子愿意留下来、让专家愿意常来、让高校愿意深度合作——它让人才感受到,包头不仅需要他们的智慧,更珍视他们的体验。
把诚意缝进每一个细节里,用“小事”织就一张温暖的“人才网”。这份以细节暖人心、以实效聚人才的用心,不仅能留住当下的人才,更能为包头积累长久的口碑与信任,最终让这座有实力、有温度的城市,在人才的助力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春燕,祝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