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族|从南海的惊涛骇浪到家庭的柴米油盐,八旬老兵郭奇云:以担当镌刻家国深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08:26:00    

郭奇云、贾明彦夫妇在花园里漫步

从青丝到白发,从年少到暮年,最好的陪伴,便是这样牵手走过朝朝暮暮。

8月17日,在卧龙区卧龙岗街道汉画社区一小区,记者见到了82岁的郭奇云,他腰板挺直,眼不花耳不聋,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思路清晰。

“我是一个兵,要对国家忠诚,对家庭忠诚!”这句朴实的话,是他走过82载人生岁月的坚定誓言,更是他从深海潜龙到家庭脊梁的真实写照。

深海铸忠诚: 从潜水尖兵到海战英雄

1964年12月,20岁的郭奇云因身体素质出众且有文化,被特招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水艇士兵学校潜水专业学习。

潜水专业的训练非常艰苦,郭奇云从未退缩。1965年10月10日,北海训练场上,他凭借惊人的毅力成为第一批完成一万公尺游泳的学员。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海军南海舰队榆林基地救生大队一中队,开启了与深海为伴的军旅生涯。

1974年,担任救生中队副指导员的郭奇云参加了“119海战”。在海油502船拖浅离礁及抢救389扫雷舰的战斗中,他始终冲在最前线。“水下作业时,浪打得人站不稳,我带头钻进注满水的舰舱堵漏,在风浪里传递绳索,摸到烈士遗体时,心里又痛又急。”他指挥潜水组精准作业,以身作则带领战士们清舱值班,因表现突出被记三等功,他带领的潜水小组也被原广州军区荣记集体三等功。

真正的考验在1977年。这一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7713工程”命令,决定打捞在福建牛山岛海域沉没的日本沉船“阿波丸”号。作为从三大舰队抽调的精锐,担任潜水队政委的郭奇云深知责任重大。6月22日晚10时,浪大风急的海面上,他全副武装第一个跃入水中。45米到69米的水深远超技术空气潜水的实际操作范围,水下高压带来的氮麻醉、复杂的海流,都像无形的猛虎威胁着生命。

“沉船像座大山陷在海底,被水草、珊瑚、渔网裹得严严实实,舱里淤泥齐腰,尸骨和货物缠在一起。”郭奇云回忆,潜水员要穿上挂着100多公斤压铅的重潜水装,拖着空气软管在水下艰难爬行,每次40分钟的作业,都要经历十几个小时的加压减压。为加快进度,全国协作研制的水下钠铟灯、激光电视、大型抓斗等设备陆续到位,“大揭盖”式打捞中,一次爆破就掀起138平方米船板,海面飘起的橡胶像“煮开的饺子”,潜水员们追波逐浪打捞的场景历历在目。

在一年多的打捞中,郭奇云始终冲锋在前,带领队伍捞出大量锡锭、橡胶等战略物资,以及东南亚木雕、日本军官指挥刀等遗物。“水下作业时,稍不注意就可能‘放漂’,但想着任务,就什么都不怕了。”因无畏担当,他被记二等功。深海的暗流与高压,淬炼出他对国家的忠诚。

保卫续担当:脱下戎装亦守初心

1985年2月,郭奇云转业到南阳师专(现南阳师范学院)从事保卫工作。从深海潜水员到高校安全卫士,他骨子里的担当与严谨从未改变。他将“保家卫国”的信念,悄悄转化为“守护校园平安”的日常。

在学校保卫处工作的近20年里,他把军队的优良作风带到了岗位上。同事们总说,郭奇云身上总有股“军人味儿”:走路带风,说话干脆,做事雷厉风行。校园巡逻时,他会细致排查每一处安全隐患,从教学楼的消防设施到学生宿舍的用电规范,都一一记在本子上,督促整改绝不马虎;遇到学生纠纷,他会耐心调解,用军人的正直与真诚化解矛盾。

郭奇云还主动把军队的应急训练方法融入校园安保工作,组织保卫人员开展消防演练、突发事件处置培训,让学校的安全防护网越织越密。因工作出色,他后来担任保卫处副处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那份对职责的敬畏始终未变。

2004年,郭奇云退休后,命运却给他出了新的考题。老伴贾明彦的身体逐渐衰弱,肾衰、贫血、冠心病接踵而至,今年5月,右眼完全失明。“我现在没时间锻炼,老伴需要我全身心照料。”郭奇云语气坚定地说,曾经守护校园平安的双手,如今拿起了锅铲、体温计,每天陪老伴就医、做饭、按摩,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从深海里的生死考验,到校园里的平安守护,再到病床前的悉心陪护,郭奇云把军人的坚韧与担当,从军营延续到校园,又从校园融入家庭。身份在变,岗位在变,但那份“对责任负责到底”的初心从未改变。

半世共风霜:用陪伴书写家的温度

1970年12月,经人介绍,高大帅气的郭奇云与学妹贾明彦相识成亲。这段身高差距明显、不被亲友看好的婚姻,却走过了54个春秋,2024年还被南阳师范学院评为“文明家庭”。

“刚结婚那些年,家里全靠明彦撑着。她下地干活,照顾我父母和孩子,从没有一句怨言。”1979年春,郭奇云将妻子、两个年幼的儿子和年迈的母亲接到部队生活,这是夫妻俩婚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朝夕相处。贾明彦操持家务、照顾老小,把军营里的小家打理得温馨和睦,成了郭奇云最坚实的后盾。

“夫妻相处,贵在互相理解,守住初心。”郭奇云常对年轻人说,“找对象,品德永远是第一位的。”在他眼中,老伴虽然身高不足160厘米,却是最好的爱人:“她孝敬父母,对亲戚热心,任劳任怨,家里的事从不让我操心。”这份朴素的欣赏,成了婚姻长久的密码。

如今,贾明彦身患多种疾病,郭奇云成了她的“专属护工”。每天清晨,他早早起床做饭,然后陪老伴散步;上午带她就医复查,下午为她按摩缓解疼痛;晚上读报纸、讲往事,让她不觉得孤单。“他以前在部队是大英雄,现在伺候我,从不嫌麻烦。”贾明彦拉着丈夫的手,眼里满是感激之情。

这份相濡以沫的温情,也深深影响着下一代。大儿子郭东浩、二儿子郭东汉和儿媳们深知父母不易,平日里总是轮流上门照料,家里的大小事都主动分担,这让老两口倍感暖心。孙女郭怡彤总会贴心地给爷爷带些他爱吃的点心,给奶奶挑选轻便好穿的软底鞋,用年轻人的方式传递着孝心。最让郭奇云骄傲的是,长孙郭怡楷今年夏天收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这个从小听着爷爷海战故事长大的孩子,不仅继承了老人的坚韧品格,更靠着刻苦钻研圆了名校梦。

“拿到通知书那天,孩子第一时间跑回家报喜,我比当年自己立功还高兴!”郭奇云提起这事都笑开了花。小孙子郭怡翔也懂事上进,最爱听那些充满力量的军旅往事。“看着孩子们好好的,我和老伴就安心了。”郭奇云笑着说。

全媒体记者 赵明禄 文/图

编辑:辛灵飒 初审:杨东梅 终审:王笑荷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