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岁月不应是包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1 09:43:00    

存在决定意识,相信很多人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或发现,街头巷尾,人们常去的快餐店、超市、菜市场以及公共汽车上,很少能看到一些退出工作岗位、曾经为官为吏的同志。在人口老龄化比例不断加大的今天,这一现象或问题值得关注,也需要关注!

关心老龄化社会老同志的问题,是好事,是我们社会尊老敬老传统习俗的体现。前不久有篇署名文章,自问自答的标题引人注目:《为什么很少在大街上,看到退休的领导呢?很现实的4个原因!》。作者分析回答的四个原因:一是人群中没了优越感,二是害怕遇到以前的熟人,三是不想被外人知道现状,四是不习惯没人追捧。该四条原因概括得是否准确、是否全面,值得商榷,但见仁见智,起码是这一现象中的一些人,其行为方式,让作者产生了这四个方面的观感或心得体会。人到了退休年龄,退出领导岗位,是新陈代谢自然规律,退休生活,是工作生活环境的全新转变,适应这个转变,人的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随之转变,面对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自己就是生活所在小区、社区的一个普通居民,不是特殊居民,不是高人一等,更不是旧时代的“员外”。

人们常说做官一张纸做人一辈子,曾经的官吏之职是人民给的、组织给的,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解甲归田、告老还乡,从群众中来,安安稳稳、体体面面回到人民群众中去是光荣的事、自豪的事,辛劳了大半辈子,享受颐养天年之乐可喜可贺。过去的一些工作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该放下的要放下,星光灿烂、八面来风,不是人生春夏秋冬的全部,前半生职业生涯、是自己的光荣履历,如果把前半生的经历当成包袱、压力,吃老本,躺在历史的老床板上醒不来,深居简出,不愿见人,这是对前半生经历放不下,还是另一种形式对过去的自我否定?中共党员是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过去经常教育部属,要密切联系群众,退休了,应有的桥梁作用没了,应走的群众路线没了,言犹在耳,做人一辈子,革命意志、党性意识,不只是做官为吏的那点事,不应半途而废。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不存在。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先后三次入仕,三次退隐。笔下的《桃花源记》让人心旷神怡、羡慕不已,文中所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通篇文字既是美丽幸福的想象,又是满纸郁闷的无奈惆怅,陶渊明渴望如普通百姓一样享受安居乐业的田园风光,但在他生活的年代,他的普通百姓理想也只能是纸上梦幻的宣泄。共产党人不是陶渊明,退休生活不愿上大街、不愿与寻常百姓走动,既不是共产党人的应有胸襟,也缺乏陶渊明先生的百姓情怀。没必要一知半解想象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但深入理解《桃花源记》作者的精神家园,过好自己的退休生活很有必要。

正常人的生活贵在自然。世界普遍联系的规律,决定了人与人的彼此依存,汉字中“人”字的构成一撇一捺,先祖造字时早已认知,人与人相互扶持、相互支撑的关系。自己可能在某个方面有精英之才,但天天走在老百姓的路上,会真真切切发现,方方面面的高手高人在民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有人嘴上拿退休生活要谦虚、低调做人说事,而内心看不上张三,瞧不起李四,自觉不自觉端着老百姓不买账的架子,自己膈应,别人也膈应,这样活太累,过去的已经过去,自我陶醉、自我折磨,没任何实际意义。人活在当下,不是活在过去,不管什么原因,也无论什么原因,不要让人觉得谁官瘾太大、官气太重,不要让人想起某人早就是一个脱离群众,口碑不佳的官僚。许多人的人生,前半辈子拼宽度,后半辈子拼长度,自家小院,自己的住宅,长就那么长、宽就那么宽、高就那么高,人生后半程几十年的岁月,把自己囿藩于小圈子,这种不自然的生活,是眼界不宽、境界不高、知识面一般、修养不足的表现,这样的路不可能走远,也不会走长。

有人说一人一个活法,行为方式各有所好,没必要较真。这不是较真,书到用时方知少,人到老来才学乖,退休后的身心健康,身体和心理健康缺一不可。当然,改变一个人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试着改变、尝试,一定会发现老百姓的世界很大、很精彩,葵花向阳接地气,开门七件事,有益身心,有益健康,可避免精神家园荒芜。如果想都不想,则谈不上思想观念的改变。总是活在过去的时空里,拿不起放不下,只能是雨天背稻草,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