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一枚小小的黏豆包变成了“金”豆包,闯入全球20多个国家的速冻食品市场,“在旗”也成为国内速冻杂粮主食行业的领军品牌。

在旗黏豆包。
青龙满族自治县是山区农业大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其最东端是有“青龙小高原”之称的龙王庙镇(原为龙王庙乡),是优质杂粮生长的黄金地带。
许多消费者认识“在旗”是从一款黏豆包开始的。绿色的桲椤叶衬底,黄澄澄的黏豆包散发着诱人的光泽,一股混合着大黄米面和树叶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人顿时口舌生津。
黏豆包是一种源于满族的传统美食,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龙王庙乡的黏豆包制作历史悠久。这里有种植大黄米的传统,一入腊月,家家户户都动手做上几斗米的黏豆包,以大黄米面红豆馅或糯米面红豆馅、爬豆馅最为常见。
2013年10月,龙王庙乡龙王庙村的张胜利、张全利兄弟俩看好当地黏豆包这一资源,决意将这一传统特色美食产业化,创立了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并注册了“在旗”商标。“在旗”为满语,意为八旗在籍的满人,有弘扬满族饮食文化之意。关于黏豆包的历史文化和古法制作流程,公司还专门在二楼长廊开辟出一块区域,以面塑的形式还原了这一传统工艺春种、秋收、淘米、焗米、磨面、和面等制作场景。
忆创业之初,总经理张全利感慨万千:“最初的三年,我们一直在解决产品的口感问题。我们生产的黏豆包口感微酸,适合青龙本地人口味,外地人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豆包的口感,三年里反复试验,才让“在旗”黏豆包拥有了如今软糯香甜的口味。
解决了产品口味并实现黏豆包标准化生产后,新的问题又来了,由于产品单一,旺季不够卖,淡季卖不动。为了打破季节性消费习惯导致的销量下滑问题,2014年,符合大众消费的红豆包、奶香馒头等产品上线。起初新产品出现了开裂等问题,历经两年的波折与不懈努力,才将这些常规面点调整到位。
时至今日,“在旗”产品已从当初的一款黏豆包发展到60多个单品、200多种规格,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2亿元。

工人在现代化生产车间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走进“双合盛”公司集办公与生产于一体的大楼,一楼大厅左侧是荣誉墙,记录了“在旗”的光辉岁月:2021年荣获第106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供应保障单位、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农产品金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闪亮的荣誉背后,是“在旗”人对弘扬民族文化,打造健康主食品牌这一理念的坚守。
“在旗”杂粮主食采用当地优质地下水,并经过净化处理,充分保留了水的健康元素和杂粮的原始清香。从原材料采购上,除了选用青龙本地小米、大黄米、南瓜、板栗等特色农产品外,“在旗”将目光投向了全国。用青稞、藜麦、苦荞、糜子、燕麦、高粱、江米等各种优质杂粮研发不同特色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2018年,在同行业中率先剔除泡打粉和食用胶等相关添加剂;2020年,提出发展健康杂粮主食,占据了杂粮主食品类的细分市场;2024年,“在旗”在同行业中首个通过“低GI食品”认证,推出“高粱红豆馒头”“黄米馒头”“青稞荞麦红豆包”“糜子燕麦馒头”等十多款低GI(血糖生成指数)速冻食品;2025年,“在旗”在生产环节引入了创新型的健康食用油——玉米甘油二脂油。

在旗栗丁红枣窝头。记者 陈立桐 摄
此外,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中华传统文化中“药食同源”的食养文化日益受到关注。“在旗”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商机。目前,通过与中国药膳研究所合作,依托薏米、红豆等杂粮、豆类原料的药用价值,研发出具有降三高、祛湿、调脾胃、补肾、补气血等功效的皇馍馍、窝头、豆包、汤圆等新品。
目前占地约500亩的“青龙杂粮食品产业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20亿元。一手抓产能,一手抓推广,“在旗”在杂粮主食的赛道上实现了领跑和加速度。除依托现有的国内500多家经销商网络外,近几年,“在旗”还进驻了胖东来、永辉超市、叮咚买菜、盒马鲜生、华润万家、大润发等全国多个大中型超市的货柜。今年,“在旗”明确了以合伙人的模式向外扩散直营店,张全利说:“开直营店是更好服务老百姓的方式,我们今年计划在海港区开设五家社区直营店,让居民实现主食一站式采购。我们直营店的目标是一万家,让‘在旗’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秦皇岛Plus(记者:苏宝平)
编辑:崔婷婷 编审:高源
来源:北京号
作者:秦皇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