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海岸看中国|烟台:逐“绿”而行,向“新”发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15:12:00    

石化及化工新材料产业崛起三大千亿级产业基地,产业链不断延伸;航空航天产业异军突起,生物医药产业聚势成链;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700万千瓦,稳居全省首位,创造多个“全国第一”;国内首款载重1吨级大型无人运输机成功首飞,注资1亿元组建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从渤海之畔到黄海之滨,处处可见烟台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喜人场景。

烟台因工而兴,是传统的制造业大市、制造业强市。近年来,烟台市立足产业优势,积极抢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机遇,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上汽通用东岳基地整车生产现场)

产业筑基:传统与新兴的“双向奔赴”

近日,2025慕尼黑上海光博会如期举办。这场具有洲际影响力的激光、光学、光电行业盛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参与。展会期间,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90余款前沿展品重磅亮相。从全球首发的SWLP红外探测器,到热成像+AI智能体;从四大核“芯”技术矩阵,再到覆盖五大行业的全场景解决方案,全方位展示了多维感知技术的创新突破与前沿应用。

在烟台黄渤海新区,光电及磁性材料产业链已有上市公司4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年产值突破180亿元,形成集设计、制造、封测、应用于一体的全领域“雁阵型”企业梯队,为打造中国北方最具竞争力的特色半导体及智能传感产业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光电及磁性材料产业链是烟台市打造的16条重点产业链之一。近年来,烟台市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打造万亿级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升级千亿级传统优势产业,裂变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塑强数字经济新引擎,使烟台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传统产业缘“新”而变。南山铝业从建筑用的铝型材起步,不断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绿色化产品转型,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跨越。如今,南山铝业已建起全球短距离内最完整的铝加工产业链,覆盖了从能源、氧化铝、电解铝到高端铝型材、高精度铝板带箔等上下游环节;石化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形成了以万华化学、裕龙石化为龙头,烟台化工产业园、蓬莱化工产业园、裕龙石化产业园为核心载体,数百家企业协同发展的“两极三核多节点”产业格局。

新兴产业由“新”而进。生物医药是烟台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规上企业146家,上市企业6家,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企业1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专精特新企业46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清洁能源产业链核电、风电、海上光伏、LNG四大千亿级清洁能源基地齐头进,逐“绿”而行,正全力打造中国北方清洁能源中心。

未来产业从“新”出发。烟台市高标准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10个未来产业加速园,新增“四首”产品35项以上。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率先突破前沿材料、生命科学、先进装备等高成长型产业,孵化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高潜力型产业,打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近日,壹通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大型无人运输机TP500、TP1000接连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无人航空装备领域实现又一重大突破,为全球航空货运智能化升级注入“中国方案”。

(东方航天港火箭发射)

创新驱动: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加速器”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烟台市围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决策部署,把创新作为构建产业垂直生态的关键一环,在技术攻关、平台建设、主体培育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聚氨酯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在涂料、泡沫、弹性体等领域有着广泛使用,被称为“第五大塑料”,其中环保阻燃型聚氨酯成为众多企业的研发目标之一。要实现阻燃,传统方式是添加无机阻燃填料。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简称“黄渤海实验室”),创新性地为烟台当地一化工企业开发出一种分子尺度阻燃改性的聚氨酯,使材料本身就有阻燃效果。

“根据以往经验,要开发一种新材料,我们至少要5到8年时间。跟黄渤海实验室合作,我们用2到3年就取得了重要突破。”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与黄渤海实验室成立联合实验室,有3位博士直接参与研发,相当于给企业接入了一个强大的“外脑”。

黄渤海实验室由烟台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建,是首批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之一。自成立以来,实验室组建起了12个首席科学家团队,人员规模突破400人,争取国家、省、市各级科研项目111项,与45家企业及高校签订技术服务合同,研究成果应用在合作企业中已产生明显效果,辐射带动企业销售增加值10亿元,引进及孵化公司11家,带动产业投资2亿元。

绿叶制药在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基础上,于2023年3月成功组建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瞄准国际新药创制前沿,围绕重大疾病临床治疗需求,在国际缓控释及长效制剂发展领域,突破了载药微球、微晶、脂质体等核心技术,成功建立了引领国际长效及缓控释制剂发展的技术平台及产业化创新基地,多款产品在中美获批上市,实现多个“中国第一”。自2021年以来,绿叶制药已成功实现13款创新产品在全球多个市场获批上市,包括2个一类新药,8个二类新药。

烟台市鼓励企业开展横向联合和“揭榜挂帅”,推动商用飞机应急断离装置研发、海上发射中大型固体运载火箭设计及发射应用、卫星通信射频收发芯片研制、肿瘤疾病一类化学创新药等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东方航天港”号海上火箭发射船、8微米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模组等一批“山东好成果”,赋能东方航天港、光电传感产业园、荣昌生物医药产业园、卫星产业园等园区高质量发展。

同时,烟台市积极组建和引入高能级创新平台,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521家。聚焦东方航天港产业园,引进武汉大学共建东方航天港研究院,吸引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科研团队。聚焦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蓝色药谷生命岛、烟台光电传感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推动高性能有机光学聚合物与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药物递释系统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新药创制两个省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平台获批或重组。

(中集“蓝鲸1号”助力我国首次可燃冰试采成功)

改革突破: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

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改革是重要保障。如何抓新质生产力,烟台有自己的打法。

2021年开始,烟台市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由市领导担任16条重点产业链链长,并明确主责部门、领建园区和链主企业,推动各产业链能级持续放大,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集群化、迸发式发展。

烟台市建立产业链服务推进工作机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召集人,将企业服务专员、链长制等制度整合纳入总体框架,一体推进工作谋划、招商引资、专员走访、督导考评等重点任务。各产业链由链长牵头推进,主责部门靠前主抓,对产业“打开分析”,逐一建立“一图五库四清单”。同时,以产业链为轴,引入创新平台、人才团队、产业基金、产业联盟,积极开展高层次品牌展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构建适宜企业生长的产业垂直生态体系。

以海洋工程产业链为例,该产业链实施“龙头企业引育、骨干园区集聚、创新平台搭建、产业链优化提升”四大赋能行动,初步构建起以船舶海工装备、海洋渔业装备、海洋新能源装备为主打,沿上游研发设计、中游关键设备制造和总装建造、持续延伸至下游运维保障的完整产业链路。2024年,全市海洋工程产业链实现产值480亿元,同比增长20%。

由山东海洋集团投资建设并运营的“耕海1号”,集渔业养殖、智慧渔业、休闲渔业、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全国首个综合性、示范性、集成性的智能化大型现代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成功获批第九批国家级海洋牧场。该平台配备自动投喂、环境监测、船舶防碰撞等系统及无人船、水下巡检机器人等技术设备,可实现生产全过程智能化控制。建有全国首个海洋牧场5G基站及专属气象监测站,首次将智能化养殖系统与清洁能源体系相结合。项目不仅为国家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积极的“山东方案”,更以其独特的“耕海模式”推动了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升级。

“周边有20多家企业可以为我们配套,体积配套比可以达到90%以上,我们没有理由不把项目落在这里。”烟台鏊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考察到落地只用了40天,半年就推出了新产品。

新型储能产业是黄渤海新区抢抓产业风口,以链式思维系统谋划,从传统优势产业里“种”出来的新兴产业。目前,该区已集聚新型储能产业重点企业30多家,涉及电池材料、电芯电控、系统集成、氢储能等领域,其中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4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全区新型储能产业已初具规模。

石化、汽车、黄金精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在稳住基本盘的基础上提质扩量,不断产生新的增长点;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聚链成势;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在新质生产力不断生长的进程中,烟台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大众新闻记者 董卿 从春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