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呼和浩特
技能正悄悄“改头换面”——
烧卖师傅包的褶子有了“硬指标”
护工的服务套上了 “金标准”
这座城市让手艺人“技”高一筹
用劳务品牌把“技”能变成“计”策
让劳动者的每一分付出
都能兑换成更实在的收获
日子过得有奔头

近日,呼和浩特市首批市级劳务品牌认定结果正式公布,“青城美妆”“敕勒川护工”“烧卖制作工”等十大品牌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涵盖生活服务、特色餐饮、民族工艺、新兴领域四大门类。这不仅是呼和浩特市在劳务品牌建设上的突破性成果,更标志着当地劳动者有了更具含金量的就业名片。
01
政策发力 让劳务品牌“成团出道”
“过去找工作靠熟人介绍,现在有了‘敕勒川护工’这个牌子,客户看证就认可,工资比以前高了近三成。”刚通过品牌认证的护工王大姐向记者道出了劳务品牌对劳动者的实际意义。
今年4月,呼和浩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启动“一县一品牌”建设工程,发动旗县区力量深挖地域特色劳务项目。从街头巷尾的家政服务到田间地头的养殖技术,从百年传承的美食手艺到新兴的电商直播,一批带着“泥土味”“文化味”的劳务项目被系统梳理、重点培育。截至6月,全市已培育出16个旗县级劳务品牌和9个职业技能培训品牌。

就业服务人员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零工市场向求职者介绍技能培训政策。丁根厚 摄
紧随自治区“职业技能培训+劳务”双品牌建设部署,呼和浩特市创新建立市、旗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培育机制:市级统筹资源搭建平台,旗县区负责项目挖掘与初步培育,乡镇街道聚焦技能培训与岗位对接。“三级机制让每个品牌都有了‘管家’,从技能培训到市场对接全程跟踪,解决了过去劳务输出‘散、乱、弱’的问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科负责人说。
02
手艺打底 让劳动者“技高一筹”
劳务品牌的核心是人,关键在技。7月初,专家评审组通过“材料审资质、实地看技能、数据验成效”的三维考核,为首批市级品牌把关——从烧卖的16道褶到护工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从电商直播的沟通技巧到民族服饰的刺绣针法,每一项技能都有明确标准。“以前炖羊肉凭感觉,现在按‘和林格尔县炖羊肉工’的标准来,火候、配料、时间都有讲究,客人回头率提高了 40%。”和林格尔县农家乐经营者李老板展示着他的“技能认证证书”。这份由当地人社部门联合餐饮协会颁发的证书,不仅是技术凭证,更成了招揽生意的“金字招牌”。

在“北疆服饰匠人”培训基地,蒙古族姑娘娜仁正在学习传统盘扣与现代剪裁的结合技艺。她告诉记者:“培训不仅教手艺,还教设计理念和电商运营,上个月刚通过直播卖了20多件原创服饰。”这里的培训课程由非遗传承人、设计师和电商导师共同授课,实现了“手艺+市场”的双重赋能。
据统计,首批市级劳务品牌背后,已形成覆盖120个工种的技能培训体系,累计培训劳动者8000余人次,其中6000多人成功就业,平均月薪较普通岗位高出 25%。
03
精准对接 就业之路“越走越宽”
“培训拿证、持证上岗、品牌护航”,在呼和浩特的劳务品牌建设中,这样的闭环生态正在形成。此次同步认定的9大职业技能培训品牌,与劳务品牌精准对接,“缝纫工—北疆服饰匠人”“病人陪护—敕勒川护工”等5组“双品牌”融合体,实现了“培训即就业”的高效衔接。
“从‘美容师’培训到‘青城美妆’认证,再到推荐到大型美容院就业,全程不用自己操心。”刚入职的美容师小张介绍,她通过培训品牌掌握技能,借助劳务品牌获得认可,入职首月就拿到了绩效奖金。

劳务品牌让地方特色资源转化为就业优势,这是其更深远的意义所在。“烧卖制作工”不仅解决了2000多人的就业,更带动了面粉、羊肉等上游产业;“青城电商直播云创业”孵化出30多个本土直播间,带动农特产品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圣恩非遗推拿”将蒙古族传统推拿技艺标准化,已在全国10个城市开设分店,让草原医养文化走向更远的地方。

从给技能“定规矩”到为就业“铺路子”
呼和浩特把劳务品牌
做成了劳动者的“加分项”
在这里
“技”艺精湛
能换来“季”节常青的好收益
“手”艺过硬
能敲开“首”选岗位的大门
随着这些带着青城印记的品牌越走越远
劳动者的“钱”途只会更敞亮
奋斗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丨来源:青橙融媒(实习记者 赵宇昕 部分文案:李丹丹 图片:丁根厚、王劭凯、许婷)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张英
丨审核:王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