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陆萍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表彰。

“这份荣誉是对我和团队最大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鞭策。”陆萍说,接下来,她将立足新起点,带领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攻克更多钢丝绳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贵州力量。
从业以来,陆萍独立主持或参与研制了多项高精尖技术产品,突破钢丝绳行业多项“卡脖子”技术,填补多项钢丝绳产品国内空白,为公司的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推进我国金属制品行业的技术进步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成为中国钢丝绳行业杰出的专家。
25年前,陆萍大学毕业来到钢绳生产一线的车间实习,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但她却在对钢丝绳的不断研究探索中找到了乐趣。
“最开始不了解,在车间看到钢丝绳觉得是‘傻大黑粗’。”陆萍说,随着自己研发的各种钢丝绳应用在不同领域,解决不同领域的一些问题,就有了成就感,“慢慢地,我越来越热爱自己的工作了。”通过4年持续的努力和拼搏,陆萍迅速成长起来,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核心技术骨干。

2017年,是陆萍及其所在团队的高光时刻,也是中国钢丝绳制造行业发展的标志性节点。这一年7月,由陆萍带领团队主导起草的ISO 2408:2017《钢丝绳—要求》国际标准在全球发布实施。然而,这项标准的起草整整耗时5年,历经重重困难。
“我们是钢丝绳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国际标准起草经验,同时国际标准起草项目的立项也很难,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来说服各国的专家们同意立项。”陆萍回忆说。
“为支持国际标准的起草,我们还专门研发了标准里最大直径264毫米钢丝绳。因为要用264毫米钢丝绳产品的技术参数,那就必须把这个产品研发出来,从而把各项技术指标的实际测试数据拿出来。”制定标准需要大量的试验数据来支撑,在陆萍看来,只有通过验证的数据才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正是凭借着这股钢绳人的韧劲和刚性,陆萍和团队拧成一股绳,合力拼搏,勇敢创新,在国际上闯出一条新路。“国际标准实际上就是产品规范,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促进钢丝绳制造企业把眼光放到国际上,进一步走向国际舞台,深度地参与国际竞争。”陆萍说。
从“三线”企业脱胎而来的贵州钢绳集团,已先后主持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和国际标准73项,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多项拳头产品已打破国外垄断并替代进口,产品还远销国外,成为世界钢绳行业中的佼佼者。
作为“绳端技术先锋”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的陆萍,也承担起吸纳更多的技术人才,培育更多的创新团队的重任。
从创新工作室到海洋工程团队、索道团队,她的工作室不断孵化出创新人才团队。近五年来,已培养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8名、高级技师1名,为公司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最近,陆萍的研发团队中,按不同的钢丝绳应用领域,各项目研发团队正在进行着20多个项目的研发工作,“一些项目已经研发成功,目前正在推进质量提升工作,一些项目还在技术创新攻关中。”陆萍介绍说,其团队正在进行的大型风电系泊缆研发项目,“如果能突破其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就有望打破我国目前大型风力发电领域系泊缆依靠进口的瓶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亮亮
编辑/李冰
二审/金艾
三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