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头条##商丘头条##柘城##老家柘城#
历史为根文为魂。点击关注,邀您一起感受更多地方文化之厚重。
一、火正阏伯和商丘这名儿的由来
老古话里,商丘这块地方,早先住着个叫阏伯的人。这人可不是普通老百姓,他是给部族管火的头儿,叫“火正”。他干的事,正经八百写在老书《左传》里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 啥意思呢?就是说阏伯住在商丘这儿,专门负责祭祀一颗叫“大火星”(就是心宿二,天蝎座里最亮的那颗)的星星,靠观测它来定季节、安排农活。
他住的那个高台子,后来就叫阏伯台,就在现在商丘城西南角,老县志(清乾隆年的《归德府志》)都记着呢:“阏伯台在城西南三里,周五十步,高二丈”。现在你去那儿还能看到个大土台子,考古的拿碳十四一测,乖乖,真有四千五百多年了!台子底下还挖出来过龙山文化那时候祭祀用的陶器盖子(这东西现在搁在河南博物院)。
商丘这地名,老辈人念叨,就跟他这官名“商”和他住的那个高土台子“丘”有关。
二、柘城县里关于朱襄氏的念叨
柘城县东边十来里地,有个地方叫朱堌寺,老辈人代代都说,这儿埋着古时候的炎帝,也叫朱襄氏。这可不是瞎传,明朝弘治十三年(离现在五百多年了)当地官府就立了块碑,碑上明明白白刻着:“柘城东十里朱堌寺,古炎帝朱襄氏陵”。
这块老碑,现在还好好的放在柘城县博物馆里呢。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修的《柘城县志》也写着:“朱襄陵在县东十里,有司岁仲春、秋上戊日致祭”,意思是官府每年春秋两季得挑好日子去祭祀。
考古的在朱堌寺那一片也挖到过东西,像战国时候祭祀用的灰陶豆(一种高脚的盘子),还有挺大一个夯土台子,估摸着就是当年祭拜的地方。柘城这名儿,据说也跟朱襄氏有点关系,跟种柘树养蚕有关。
三、柘城李庄那疙瘩的“纶邑”老底子
柘城北边李庄那块地方,老辈人和古书都提到过,夏朝时候有个挺重要的地方叫“纶邑”。
古书《竹书纪年》里就记了一笔:“少康自纶归于夏邑”,讲的是夏王少康从纶邑发家打回老家的事。这说法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考古队在李庄挖了好些年了,真挖到了大东西:一圈夏朝时候的城墙根子,老宽了,有十八米多宽;还找到些青铜酒器的碎片(专家一看,跟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出的东西一个样);更挖出过埋着人和牲口的祭祀坑,拿碳十四一测,乖乖,差不多三千八百多年前了!这些铁疙瘩一样的证据,坐实了李庄那片地界,在夏朝时确实是个有头有脸的地方——纶邑。
四、商丘火神台庙会的老规矩
商丘人敬火神阏伯,这香火一直没断。每年正月初七,那可是个大日子,老县志(1991年版的《商丘县志》)都写着呢:“正月初七日,豫鲁苏皖民众持火把集阏伯台,绕行三周,投薪火鼎,称‘传薪火’”。
啥场面?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边上的老百姓,举着火把,乌泱乌泱聚到阏伯台,围着台子转三圈,再把带来的柴火扔进一个大火鼎里,这叫“传薪火”,意思是把火神爷的福气和好兆头接回家。
现在这规矩成了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传薪火,还有舞龙的(耍的是九节布龙),还有专门值夜看护香火的,听说这值夜的习俗,老早老早在商朝甲骨文里就有影子了,叫“守燎”。
五、老辈人讲的“智断争鸡案”
商丘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清朝县官断案的故事,挺有意思。说的是清朝同治年间,商丘城南关一个开粮店的掌柜,叫王大,眼馋一个乡下农民张二养的一只肥芦花大公鸡。
王大使坏,撒麦子把鸡引进店里,硬说鸡是自己的。旁边一个卖粥的摊贩李七还帮着王大说瞎话作证。正好让县太爷碰上了。这县太爷不含糊,当场叫人把鸡嗉子(鸡的胃)剖开,一看,里面是谷子和小麦。
张二说平常就喂谷子,这下对上了!县太爷就判了:王大罚钱六吊(赔给张二),作伪证的李七打二十板子,那只芦花鸡还是归张二。这案子当年衙门里是有档案记着的(档案现在还在商丘市档案馆存着),老辈人讲起来,都夸这县官明察秋毫,不欺负老实人。
扒拉扒拉这些老故事老规矩,能咂摸出商丘柘城这地方骨子里的东西,听着是闲篇儿,细琢磨,都是商丘柘城这片土地的血脉和魂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