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商务部和国家数据局等5部门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大力培育绿证市场,激发绿色电力消费需求,引导绿证价格合理体现绿色电力环境价值,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如何破解绿证市场供需失衡难题?《意见》提出了哪些新方向?经济之声《财经态度》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郑㼆。
△经济之声《财经态度》3月19日专访郑㼆音频
郑㼆表示,当前绿证(全称“绿色电力证书”)供给充足但企业购买意愿不足,主要原因是缺乏强制消费约束,而且绿证尚未与碳市场、消纳指标等考核体系挂钩。《意见》要求企业履行消纳责任时优先使用绿证,鼓励企业通过购买绿证提升品牌含“绿”量,并推动绿证交易与电力市场深度融合。《意见》通过完善交易机制与强化平台支撑,有望激活市场需求,助力企业实现“双碳”目标,尤其在ESG领域释放更大价值。
《意见》建立按月批量自动核发绿证机制,原则上当月完成上个月电量对应绿证核发。提升绿色电力交易规模,健全绿证核销机制,推动绿证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郑㼆认为,这一举措直击绿证市场两大痛点:一是这种“按月核发”方式,将改变此前周期不透明的情况。通过定期批量发放绿证,企业可预判供给节奏,有效稳定市场预期,吸引需求方提前锁定资源,避免观望等待更低价格。二是建立严格核销机制,明确绿证完成交易即作废,防止“一证多卖”现象,确保每个绿证的环境价值真实对应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这样既提升了供给透明度,又强化了市场公信力,为绿证交易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市场运行角度来看,郑㼆认为,绿证交易市场长期面临价格低迷难题,症结在于需求预期模糊、交易方式单一。《意见》主要提出了两个方向:一是引入中长期协议等多元化交易模式,打破传统单一撮合交易方式;二是加强价格监测与指数研究,帮助企业精准预判供需形势,形成合理价格预期。值得关注的是,《意见》提出“多年期购买协议”,通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既稳定企业投资回报,又吸引社会资本入场,为绿证市场注入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数据局参与了此次相关意见的制定,并对数据中心等行业的绿色电力消费提出了明确要求,郑㼆认为,这有望从源头遏制“数字基建”的碳排放增量。这一前瞻性布局为数字经济扩张预留了“绿色接口”,形成助力“双碳”目标与数字中国建设的发展合力。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王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