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动者|中国好人、吉林好人郭桂霞:坚守乡村教育39年 点亮山娃希望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00:17:00    

来源:【中国吉林网】

“我愿意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把我这个小小教书匠融入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去成为乡村学生看世界的‘望远镜’,努力用这年迈的双手去书写心系国家和民族‘大我’。

郭桂霞退休前是吉林省敦化市大蒲柴河镇松江河教学点的一名乡村教师。1986年,18岁的郭桂霞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懵懂和憧憬,踏上了敦化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成为乡村小学的一名教师。从青丝到白发,这一干就是39年。39年时间里,她走遍了山里的沟沟坎坎,她扎根乡村教育,奉献在山沟里。因表现优异,郭桂霞曾获得“中国好人”“全国模范教师”“吉林好人”“吉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回望郭桂霞39年的执教生涯,其中有28年,是在偏远的村小教学点。

1986年,18岁的郭桂霞怀揣着教书育人的梦想,来到吉林省敦化市大蒲柴河镇腰甸村小学任教,从此踏上了乡村教育的漫漫征程。39 年来,她教遍了大蒲柴河镇的 9 个村小教学点,累计跋涉 30 万里路程,从青春年少到年近花甲,始终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

郭桂霞刚参加工作时被分配到腰甸村,第一次离家,独自一人在荒山野岭间往来,夏天涨水淹桥淹路,冬天寒风刺骨、雪深路滑,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跟头,但她从未迟到。

1989 年,她来到小黄泥河村小任教,当时教学条件十分艰苦,她就把铺炕的板子锯成小块,刷上墨汁,做成口算卡等教学工具,很多生活用品也是她趁夜深人静时亲手制作的。她每个月回家一次,早上 5 点从村里出发,走 10 多里山路才能坐上客车,到了镇里还要步行 10 里路,返校时也常常要靠学生家长帮忙从车窗抬上客车,空旷的山坳里,留下了她孤单又执着的身影。

郭桂霞对待学生充满爱心和耐心,总是想尽办法帮助他们成长和进步。有学生被玻璃割伤脚筋需卧床静养,她不辞辛苦地在崎岖山路往返为其补课。农忙时学生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她就亲自护送学生回家。早年乡村学生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常有让孩子辍学去打工挣钱的情况,郭桂霞就一次次反复做工作,甚至主动承担孩子书本、饭盒等费用,有一名学生曾两次被家长带走,她都 “顽固” 地给找了回来,最终该学生顺利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39 年来,她所带的 400 多个学生无一辍学。

2008 年,郭桂霞站在了大蒲柴河镇中心校里学习差、纪律差的 “双差” 班讲台上,面对 30 多个学生,她没有退缩,而是从扫地教起,凡事约法三章,以身示范,一次次跟孩子谈心,一次次上门做家长工作。经过观察,她找到突破口 —— 用篮球把孩子的心 “栓” 在一起,零基础上阵的她利用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与孩子们 “打” 成一片,渐渐地,孩子们开始亲近她、信任她,上课时注视着她认真听讲的眼睛也越来越多,仅用一年时间,这个 “双差” 班就逆袭成为 “延边州红旗中队”。

郭桂霞不仅关爱学生,还积极培养年轻教师。2018 年,松江河小学缺少教师,已离开村小 10 年的郭桂霞毅然返回,带一个班级并担任学校负责人,她重操 “旧业”,教孩子们文化课,还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每天晚上,她手把手教新老师们怎样备课、制作教具、与家长沟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截至 2023 年,已 “传帮带” 四届特岗教师,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39年漫长的岁月里,郭桂霞见证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他们有的成为公务员,建设家乡;有的成为医生,救死扶伤;有的成为工程师,建设祖国;有的成为教师,传承着教育的火炬。每当看到他们的成功,郭桂霞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我生长在乡村,工作在乡村,乡村教育是我的牵挂,也是我毕生的事业”,这句话印证着她义无反顾投身乡村教育的决心。”如今,已经退休的她,计划着要以自愿者的身份继续到祖国各地的乡村小学支教。“只要孩子们有需要,只要我还能干得动,我将一直坚守乡村教育”。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张植塽

图片有受访者提供

初审: 房彦妮 复审: 郭龙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本文来自【中国吉林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