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贺勤:续写制香传承 用双手留住历史芬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2:53:00    

“炉香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宋代诗人陈与义的《焚香》一诗,描写了文人雅士生活四艺中的焚香一艺。

香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绵延数千年,从上古祭祀的“燎祭”到宋代的“四雅”(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始终是礼仪、艺术的核心元素。

4月28日晚,在驿城区金雀路西段墨岚笛工作室内,记者见到了正在制香的程贺勤。工作室内弥漫着淡淡的药香,让人陶醉在宁静祥和之中。环顾四周,面积不大的房间内摆放着各式线香、香牌、香珠、香片。“这些香都是用天然的中草药手工制作,不同的香气功效各异。”悦神香、固元香、信灵香、鹅梨帐中香……每一款香,都由不同的中药材混合制作而成。传统合香,顾名思义,就是将两种以上的香药,按中医的理法配合在一起协同增效,通过嗅闻、佩戴、沐浴、食用等方法,使之发挥不同的作用。制香,最为核心的是香方,经过不断传承和改良,程贺勤已经掌握了多种香方的配比。

与合香不同,被誉为香魁的沉香,则是单品香。“沉香并不是木材,而是瑞香科沉香属树在特殊环境下经千百年‘结’出来的树脂与树胶、挥发油、木质等多种成分混合成的固态凝结物。”程贺勤兴致勃勃地介绍,经《本草纲目》记载,沉香气味辛,有降气、纳肾、温中、清肝之功效。

在程贺勤看来,香从诞生到完备经历了数千年的岁月,以中药配伍为规则,香药最初的作用之一是嗅香治病,与中医息息相关,“一款香品不仅是简单的香味,而是从怡情养性、保健养生、防病治病、驱瘟辟邪等多个方位给人以整体呵护与滋养。”

程贺勤的家族与线香结缘已久,这门制香技艺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串联起家族几代人的生活与记忆。小时候,程贺勤的家中便弥漫着线香独有的香气。长辈们围坐在桌前,专注地制香,手指翻飞间,香泥逐渐成型,变成一根根笔直或盘曲的线香。那场景,如同神秘的仪式,深深烙印在程贺勤的心中。

在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下,程贺勤自幼便对制香工艺耳濡目染。从认识各种香料开始,檀香的清幽、沉香的醇厚、艾草的清新……每一种香料独特的香气和特性,都如同密码一般,等待着他去解读。家族传承的不仅是制香的手艺,更是对传统香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这份情感如同种子,在程贺勤心中生根发芽。

医学院毕业后,程贺勤进入驻马店市中医院工作,投身于忙碌的工作之中。然而,家族传承的制香技艺始终是他心底最柔软的牵挂。工作之余,她谢绝了无意义的社交应酬,推掉了娱乐休闲活动,将所有的闲暇时光都倾注在了制香上。

制香,是一门需要耐心与专注的艺术。从原料的筛选开始,程贺勤便一丝不苟。她挑选品质上乘的香木,仔细辨别其纹理、色泽和香气。回到家中,将香木研磨成粉,过筛去杂,每一个步骤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和香泥时,水与香粉的比例全凭经验与手感,多一分则稀,少一分则干。程贺勤反复揉捏,让香粉与水充分融合,直至香泥达到最佳的柔韧度。

成型环节更是考验技艺的关键。程贺勤熟练地操作着制香工具,将香泥一点点挤压、塑形。无论是制作传统的线香,还是富有创意的盘香、塔香,她都能信手拈来。每一根线香都粗细均匀,线条流畅,仿佛是她用心雕琢的艺术品。最后,将成型的线香晾晒、窖藏,让时间赋予它们更加醇厚的香气。

在坚守家族传统制香技艺的同时,程贺勤并未满足于现状。她深知,传统技艺要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就必须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程贺勤开始尝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她购置了先进的香料检测设备,对香料的成分和品质进行精准分析,确保每一批原料都符合高品质标准。在香料配方上,她大胆创新,除了沿用家族传承的经典配方,还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研发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香品。比如,添加了薰衣草、玫瑰等天然植物精华的安神香,能够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融入了薄荷、柠檬等清新香料的提神香,则适合在工作、学习时使用,让人精神振奋。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香文化,程贺勤还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她带着自己制作的香走进社区、学校、文化展览,向人们展示制香的过程,讲解香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被香的魅力所吸引,开始关注这门古老的手艺。

程贺勤,用一生的热爱与执着,在缕缕清香中续写着家族制香传承的梦想。她的双手,不仅制作出了一根根散发着迷人香气的香,更传承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她会继续坚守初心,让传统手工香的香气飘得更远、更久,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通讯员 李贺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