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录的《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多篇著作,系统阐述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和实践要求。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
美丽中国的外在美体现为生态环境的“高颜值”,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显著标志。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是精绘美丽中国绿色画卷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超25%,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了“绿围脖”,科尔沁沙地正重现草原风光。开窗见绿、推门见景、出门见园成为城市高品质生活标配。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_2.5)平均浓度降低至30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国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90%。
美丽中国的内在美体现在发展的高质量,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我国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凝聚建设美丽中国的全社会共识。截至2024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增长至28.6%,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至53.2%,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规模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86%。英国气候新闻网站“碳简报”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清洁能源产业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达到创纪录的10%左右。同时,加快建立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拓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路径,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增长、节能减排、生态平衡等多目标协同。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这五个重大关系,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在本质上、目标上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保护确立目标指向,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观,既是对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资本逻辑的摒弃,也是对西方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超越,要求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在绿色转型中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让高水平保护从生态环境目标转化为全民行动,既靠外部约束又要激发内生动力,要多措并举,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汇聚强大合力。谁污染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谁损害谁赔偿。要真正让保护者、贡献者得到实惠,让经营主体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获得合理回报,形成高水平保护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作者庄贵阳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