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策急转,中东进入“后美国霸权时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8:51:00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5月14日,在沙特利雅得王宫的金色穹顶下,叙利亚政权领导人沙拉与美国总统特朗普握手,打破了美叙25年的外交僵局。从第一任期内特朗普誓言“消灭恐怖主义”,到如今与美国曾悬赏千万美元通缉的“基地”组织前高级成员会谈,这种近乎180度的转变传递出美国中东政策调整的信号。英国路透社报道称,美国的这种转变可能会“重塑中东外交版图”。关于中东地区是否将开启“后美国时代”的讨论再度浮现。有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与其说是“后美国时代”,不如说中东地区进入了“后美国霸权时代”,在这一新的趋势下,美国并不会完全缺席,但中东国家将有机会探索更加开放平衡的新秩序。

从“外国恐怖组织”到“很有潜力”

“硬汉,过去非常强硬……我认为他很有潜力。”美叙领导人会晤后,英国广播公司(BBC)援引特朗普对沙拉的这番评价报道称,这是对沙拉“转型”履历非常“特朗普式”的一段描述。中东主流媒体《中东报》梳理沙拉的经历报道称,沙拉是一名出生于沙特利雅得的叙利亚裔,2003年前往伊拉克加入“基地”组织,2006年被美军逮捕,2011年获释后被指派建立“基地”组织在叙分支“努斯拉阵线”,该组织于2012年12月被美国认定为“外国恐怖组织”。2016年,沙拉将组织更名为“征服阵线”,并脱离“基地”组织,试图摆脱恐怖主义标签。不过,到2024年,他率领武装攻入大马士革时,其麾下仍存在“伊斯兰国”残余势力。

与沙拉会晤前一天,特朗普宣布解除美国对叙制裁。美对叙制裁最早可追溯到1979年,当时叙利亚被美指定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不过,当时的制裁力度相对有限。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美国加大了制裁力度。2019年,美国推出《凯撒叙利亚平民保护法案》,阿拉伯新闻网报道称,上述法案是史上美国对叙利亚最严厉的制裁,几乎覆盖了叙利亚所有国计民生行业。从1979年到2025年,美国制裁叙利亚已有46年,即使从2011年美国加大制裁力度后算起,也有14年。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美国解除对叙制裁的决定扫除了美国给叙经济设置的障碍。对此,叙民众怀有“谨慎的乐观情绪”。一方面,叙首都大马士革以及霍姆斯、哈马、拉塔基亚等多个城市的民众走上街头庆祝,叙网民在社交媒体上纷纷对这一消息进行转发点赞。但也有民众表示,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以来都是叙内战和被制裁背后的推手,对于普通人来说,谁当美国总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是否能够回归正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叙利亚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们拿走了原本属于我们的东西,难道我们现在还得对他们表示感谢吗?”

《以色列时报》报道称,美国在与叙政府恢复关系之前没有与以色列进行磋商。这种转变在特朗普与也门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中体现得也很明显。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报道称:“在未与以色列协商的情况下,特朗普单方面宣布停火,导致以军在红海的反恐行动中陷入被动。”

而从美国的视角来看,有消息人士告诉英国路透社,在特朗普较少考虑意识形态而更多注重结果的中东外交愿景中,内塔尼亚胡不再能够指望美国对其右翼议程的无条件支持。戴维·申克尔曾任美国负责近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对于特朗普的中东行,他分析称:“本届美国政府对内塔尼亚胡极为失望,而且这种失望正在表现出来。他们非常、非常看重交易,而内塔尼亚胡目前没有给他们任何回报。”

还有消息人士表示,特朗普政府希望向内塔尼亚胡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即美国在中东有自己的利益,并不喜欢他人插手,比如内塔尼亚胡此前拒绝支持加沙停火、反对美伊核协议谈判、阻碍沙特与以色列签署《亚伯拉罕协议》等做法都让美国失去耐心。

据半岛电视台报道,白宫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特朗普在会谈中向沙拉提出驱逐外籍“恐怖分子”、与以色列签署《亚伯拉罕协议》并实现关系正常化、帮助美国防止“伊斯兰国”死灰复燃等要求。有观点认为,这暴露了美国反恐战略工具化的本质。

“重塑中东外交版图”?

“特朗普的海湾巡回访问重塑中东外交版图。”路透社报道称,美国总统为期4天的旋风巡回访问不仅是一场以巨额投资为标志的外交表演,还可能预示了逊尼派主导的中东新秩序的出现,这一秩序不仅让以色列被边缘化,还让伊朗领导的“抵抗轴心”黯然失色。

据路透社报道,5月11日美伊第四轮核谈判几天后,特朗普将伊朗描述为中东“最具破坏力的力量”,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回击称,这番言论“具有欺骗性”。他表示,正是美国一边通过制裁和军事威胁制约伊朗,一边“对以色列的罪行视而不见”,想把伊朗描绘成地区威胁。

与此同时,路透社报道称,逊尼派正在推进自己的外交议程,新的地区秩序正在沙特利雅得、卡塔尔多哈和阿联酋阿布扎比形成。这些海湾国家希望获得美国的先进武器、芯片和人工智能技术,并对美国与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表示赞扬,沙特也在美国解除对叙制裁的进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有观点认为,这种外交版图的重构意味着叙利亚将从“战争泥潭”变为“利益棋盘”。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高级研究员阿尔哈桑表示,沙特在中东的地缘战略利益可以通过支持叙利亚现政权来实现。沙特计划通过投资在叙利亚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试图将其纳入以沙特为核心的“阿拉伯秩序”。土耳其则借机要求美国限制叙库尔德武装,以缓解其国内安全压力。

2023年6月,欧洲外交关系协会(ECFR)曾刊文探讨“后美国时代”的中东。文章认为,当时中国促沙伊达成和解协议、中东多国迎来“和解潮”,这些几乎都是在没有美国介入的情况下实现的。即便这只是中东地区动荡的暂时平息,却也预示着未来中东多极化的趋势。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美国的中东政策从过去介入政治和安全领域转向更注重经济领域,呈现出重商主义色彩。自“9·11”事件后,美国在中东投入大量精力,从小布什政府试图全面改造中东、政治上推广所谓“民主”和发动两场大规模战争,到后来奥巴马政府、拜登政府,再到特朗普政府,美国的中东政策不断收缩。

不过,丁隆认为,现在谈论中东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为时尚早,但趋势已经显现,帷幕正在拉开。就目前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来说,美国仍居世界首位。以军事存在为例,美国在中东地区仍拥有超过5万驻军和近30个军事基地,在沙特达成的军售总额达1400多亿美元。不过,美国已经减弱了调动这些军力实现其中东战略目标的意愿,这样一来,其军事基地和驻军的实际意义将大打折扣。

再看伊朗、叙利亚、也门胡塞武装等问题,丁隆表示,美国政府的相关行动未达到其预期目标。目前,美伊正在进行伊朗核问题协议谈判,美国与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而在解决巴以冲突问题上美国政府也未能兑现竞选承诺。面对中东的复杂局势,美国的中东政策受阻,颓势明显。虽然在特朗普中东行期间,美国与中东国家签署了不少协议,但大多是缺乏实质性内容的长期计划。从前,美国和中东国家的盟友关系以石油安全为基础,现在他们在石油方面成了竞争对手。在安全方面,美国可能也难以给中东国家提供安全保障。

“更加复杂开放的平衡游戏”

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广大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其说中东进入“后美国时代”,不如说是进入“后美国霸权时代”。尽管美国尚未完全从中东撤军,但这种说法反映了美国近些年减少其在中东存在的事实。王广大认为,从特朗普此次中东行的表态也可以看出,他不希望美国继续卷入中东事务,也不想让中东事务耗费美国国力。这客观上会给中东地区中等强国带来新机会。

至于这种趋势带来的影响,王广大表示,首先,中东地区大国间的影响力竞争将会加剧,美国减少直接介入也会带来地区大国之间的开放和对话。以伊朗核问题协议为例,以色列和沙特等美国传统盟友对伊朗核计划感到担忧,在特朗普政府于2018年单方面退出该协议后,出于对与伊朗对抗可能会导致本国被孤立的恐惧,海湾国家开始尝试打通与伊朗的秘密对话渠道。自2021年起,伊拉克和阿曼就主持了沙伊秘密会谈,以帮助两国弥补美国撤出后留下的沟通缺口。

其次,前所未有的新联盟开始出现。一方面,《亚伯拉罕协议》在美国主持下实现了以色列与部分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正常化,重塑了传统轴心。另一方面,沙伊2023年在中国调解下达成和解,这标志着两个长期争夺宗派和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地区大国之间关系的根本转变。未来,中东国家的行动将更加独立于美俄两个传统大国,它们将根据自身利益塑造平衡的外交关系,并向其他世界大国开放。

第三,中东国家的新实用主义会使教派对立相对缓解。经过多年的逊尼派—什叶派代理冲突,地区强国意识到,这种零和博弈损害了自身安全、经济和社会。因此,沙伊也在探索更可持续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道路,而非破坏对方的稳定,比如更加专注于发展议程(如沙特的“2030愿景”以及海湾国家的经济多元化计划)。

丁隆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东国家正从以前的“求安全”转向“谋发展”,中东地区正迈向经济转型与“后石油时代”。以沙特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积极推行经济多元化,力求在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领域实现全面改革,推动国家转型,这是中东国家变革的重要内生动力。

王广大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在“后美国霸权时代”,中东地区秩序将更加多极化。中东国家一方面与美国保持关系,另一方面也与中、俄及其他国家发展多样化的伙伴关系,这是中东国家外交的结构性变化。“后美国霸权时代”并不意味着美国的完全缺席,而意味着中东国家间将开启一场更加复杂和开放的平衡游戏。

【环球时报驻阿尔及利亚、埃及特派记者 郝瑞敏 薛丹 环球时报记者 李萌】

来源:环球时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