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制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05:54:00    

刘 墨

老年的苏东坡和儿子苏过以读书、写作为乐,但海南却没有好的文具。《书岭南纸》一文,就是抱怨没有好的文具:

“砚细而不退墨,纸滑而字易燥,皆尤物也。吾平生无嗜好,独好佳笔墨。既得罪谪岭南,凡养生具十无八九,佳纸笔行且尽,至用此等,将何以自娱?为之慨然。”

有个叫潘衡的制墨人到了海南,这让东坡极为高兴。海南松树很多,他和潘衡一起兴致勃勃地砍松枝做墨,并发明了“远突宽灶法”,把烟囱的距离放远,把灶坑扩大,这样一来,虽然可制墨的烟在收获时可能会少,但烟的质量会提高。

为了防伪,东坡还在墨锭上印以“海南松煤东坡法墨”的字样。他十分开心,为此留下文章:

“金华潘衡初来儋耳,起灶作墨,得烟甚丰,而墨不甚精。予教其作远突宽灶,得烟几减半,而墨乃尔。其印文曰‘海南松煤东坡法墨’,皆精者也。常当防墨工盗用印,使得墨者疑耳。此墨出灰池中,未五日而色已如此,日久胶定,当不减李廷珪、张遇也。元符二年四月十七日。”(《书潘衡墨》)

“此墨吾在海南亲作,其墨与廷珪不相下。海南多松,松多故煤富,煤富故有择也。”(《书海南墨》)

苏东坡自己动手制墨,有一次不小心差点把房子给烧了。不过这次经历有惊无险,他和苏过从废墟中“得佳墨大小五百丸,入漆者几百丸,足以了一世著书用”。

火灾过后,苏东坡不再造墨,他把潘衡推荐给南华寺的长老,让他到那里去造墨。

后来,潘衡在江西一带卖墨,因借了东坡的名气,称自己得了东坡制墨的秘诀,因此生意极好,后来到杭州,价格更是翻了几倍。叶梦得《避暑录话》对这件事有记载。

潘衡所制的墨因借了东坡的大名,身价随之提高,在古代,他可谓“营销高手”。

当苏东坡回到内地时,却将他心爱的墨几乎丢光了。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记:“东坡自儋耳归,至广州舟败,亡墨四箧,平生所宝皆尽。仅于诸子处得李墨一丸、潘谷墨两丸。自是至毗陵捐馆舍,所用皆此三墨也。”

元代人陆友《墨史》里记载了宋代的几个制墨高手:一个叫张谷,制墨得李氏法,而世不多有。一个叫潘谷,墨以香气取胜,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一个叫陈瞻,遇一异人传和胶法,以山中古松为原料取煤,用胶虽不及常和、沈圭,而置之湿润,初不蒸败。又有一个叫朱觐的,九华人,善用胶作软剂,出光墨。时人滕元发喜欢他的墨,在他做的墨上面铭曰“爱山堂造”者最佳。研究墨史的人,不可不注意这几人。

对于爱墨入骨髓的东坡来说,可能没有比丢墨更让他痛惜的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4日 08 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