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健康监测必须依赖贴身的电极或繁琐的穿戴设备?在合肥,科研人员找到了一种守护心脏的新方式。
在科大硅谷片区企业合肥中科知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一项技术打破了常规,用户只需在床头放置一个巴掌大的“方盒子”,自然躺卧,即可实现整夜连续、高精度的心脏监测,但无需任何接触。
今年4月,这项创新性的非接触心电监测技术迎来高光时刻:从全球近40个国家、地区的超千项顶尖成果中脱颖而出,勇夺第5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世界,听到了来自合肥的“创新心跳”。
听心,可以很简单
步入中科知奇的展厅,一张寻常床铺上方悬挂的“方盒子”格外引人注目。不需要佩戴电极,也不需要去除衣物,用户躺在这张床上,就能通过无感的方式完成心电图监测。
统计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致死疾病,每年约有179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而近年来,该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防治愈发紧迫。
心电图作为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已沿用百年时间。然而,现有的监测手段需要在体表贴附多个电极,常给用户带来不适体验。这种不便,使得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长时间连续心电监测难以实施,导致一些患者错过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期。
“床头的这个‘盒子’,基于我们全球首创的非接触心电图生成技术,利用毫米波雷达技术,实现了高精度的非接触人体心脏活动监测。”公司总经理张冬介绍。

如此创新的技术,可靠性如何?张冬介绍,在6222名参与者的大规模医院场景和长达21个夜晚的日常生活场景中,该产品取得了26.1毫秒和34.1毫秒的中位误差,充分验证了其医用价值。
当下,该技术不仅能服务于专业医疗场景,更能无缝融入日常生活,提供连续、无感的健康守护。比如,实时监测用户的呼吸、心率、心电图形态、睡眠质量、体动姿态,甚至评估潜在的中风风险,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提供关键依据。
“对于需要长期健康监护的群体,如养老院的老人或独居长者而言,真正实现了全天候、全时段的‘无感’监测体验。”张冬说。
然而,一项颠覆性的科学技术要从实验室走向普罗大众,这条“转化”之路充满挑战,需要各方合力攻坚。
赋权改革的“助力”
对许多高校科研人员来说,推动成果转化的第一步——“转出去”,常常卡在一道“无形”的顾虑上:用学校技术入股企业时,由于技术被视为“国家资产”,若转化价格偏低或企业经营亏损,科研人员可能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追责风险,也因此束缚了成果转化的手脚。
如何打破这种“束缚”,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释放更大的创新活力?
2021年3月,作为国家级试点,中国科大在安徽省率先启动赋权改革,打破传统的“先转化、再奖励”模式,转向“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新机制。
简单来说,就是学校先将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赋予科研团队,团队随即以全部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成立企业,学校不再持有企业的任何股份,而是通过转让协议享有对知识产权的未来收益。
“赋权改革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张冬说,通过先赋权、再转让的方式,他们获得了科技成果所有权,并迅速组建了创业团队。

在张冬看来,这样的政策激励,一举多得。
“既能让学校老师的职务成果合理合法地转化出来,解决学校老师经商兼职、经商办企等问题,让老师放心做企业;还能通过‘成果转化+约定收益’的方式,让企业在后期融资和企业变更中会更加便利,进一步激发各方开展研发及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张冬说。
依托中国科大科研团队积累多年的电磁感知技术和行业应用研究成果,当前,中科知奇形成了一定的行业技术解决方案,在同行中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已经建立起较为系统性的技术创新和产品体系。
“中国科大的赋权成果转化模式,也是很好地把我们实验室的这种科研成果转化到企业来,同时在融资等方面也会给予帮助,去年达到了500多万元的营收。”张冬说。
清晰的产权和自主决策权,张冬和团队伙伴也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市场本身。目前,他们与多家行业伙伴推进技术验证和项目落地,将实验室验证的电磁感知技术,更深入地融入实际应用场景。
当束缚被打破,创新的种子便在合肥这片科创沃土上破土而出,积蓄着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的能量。
从日内瓦的掌声开拓市场
今年4月,瑞士日内瓦。在第50届国际发明展的聚光灯下,由合肥中科知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研发的“非接触式心脏健康监测技术及应用”,凭借微弱信号提取、环境噪声抑制、多场景适配等关键突破,以及医疗级精度与无感体验的双重优势,一举斩获金奖。
获奖的喜悦中,还有一段难忘的“小插曲”。
“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陈彦教授带队参展,我们对技术充满信心,但作为踏出国门的‘新兵’,起初只准备了展板资料。临行前一天才想到:应该带个实物去演示!”张冬回忆道。
正是这个临时决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场,评委专家络绎不绝地来到中科知奇的展位交流,对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实物的演示,也让“无感”和“精准”这两样优势变得更加具体,反响远超预期。

“很多潜在的合作伙伴,之前可能只是通过学术论文知道我们。这次获奖,加上亲身体验,提升了他们对技术成熟度和产品价值的信任。”张冬说。
市场的回应迅速而热烈。获奖后不久,今年6月,中科知奇的身影出现在上海老博会上。短短两天展会,就有五六百人现场体验了相关设备。
“反馈的积极性超出预期,这验证了产品的价值,也说明了市场对无感监测存在着需求。”张冬分析道。
作为技术诞生的城市,在合肥本土,该项技术的落地应用也在加速推进。
“合肥各级政府对新技术的应用推广非常支持。”张冬表示,目前,公司正积极对接市、区相关部门,参与“中医夜市”等活动,希望将设备快速应用到全市更多社区健康驿站和养老服务中心,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无感”的健康守护。与此同时,线上销售渠道也已悄然上线,为公众提供了更便捷的了解和购买途径。
当然,国际化的道路也在不断拓宽。“获奖后,主动对接的国际咨询也变得更多,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意向”张冬透露。
背靠合肥浓厚的科创氛围和产业基础,今年中科知奇的发展路线图越来越清晰:计划通过广交会、美国CES等顶级国际展会主动出击,让这项“合肥创新”接受全球市场检验。
“从实验室走到市场,再走向世界,合肥这片沃土给了我们坚实的支撑。”谈及创业走来的种种情景,张冬深有感触。未来,公司将继续立足合肥,深耕心脑血管健康监测,致力于心衰、心梗、脑梗的早期预警,并拓展新生儿及儿童健康监测等新场景,用科技守护全生命周期健康。
根植沃土,未来可期。中科知奇的快速成长与闪耀,是合肥澎湃科创动能的一个生动缩影。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依托中国科大等顶尖学府的源头活水,通过“科大硅谷”等,构建了一流的成果转化生态和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从引领世界的量子精密测量,到惠及民生的无感健康监测,合肥正以其独特的科创气质,源源不断地孕育出面向未来的硬核科技产品。
“我相信在这里,创新的种子总能找到破土而出的力量。”张东充满信心。
策划 | 许超众
文字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许露瑶 苏晓琼
拍摄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张正朋
剪辑 | 全媒体编辑 王艳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弘
出品 | 合报特稿融媒体工作室、一本正经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