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突破鬼子重重检查,少年英雄把鸡毛信送给八路军!一起重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6 08:56:00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日报客户端精选出多部抗战题材影视剧,在光影中回顾英勇军民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展现中华儿女齐心抗战的英姿。本期推荐经典影片——《鸡毛信》。

影视简介

《鸡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石挥执导,蔡元元、蔡安安、舒适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战故事片。影片主要讲述了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影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1955年,该片获得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龙门村有赵姓父子两人,父亲(舒适 饰)是民兵队中队长,12岁的儿子海娃(蔡元元 饰)则是儿童团团长。某天,赵父让海娃给八路军送一封有关攻打日军炮楼的鸡毛信,海娃装扮成放羊娃赶着一群羊携信上路。

路途中海娃遇到敌人,急中生智把信藏在绵羊的尾巴之下,逃过一劫。海娃被迫带路,晚上却趁敌人熟睡取信逃跑,中间信一度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海娃也再落敌人之手,这回,聪明勇敢的他将敌人引上了歧途,而敌人发现上当时,打伤了海娃的手,这时,八路军赶到。

导演故事

石挥

石挥,中国电影、话剧演员,电影导演。原名石毓涛,天津人。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小学毕业后曾做过铁路车童、牙医学徒、电影院售货员。1940年,石挥离开非常爱他的母亲,只身去了上海。他相继参加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团体,曾参加演出话剧《正气歌》《大马戏团》《秋海棠》等近三十个剧目,塑造出许多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成为当时上海独具风格、很有影响的话剧演员。

1941年从影,先后在金星影片公司、文华影业公司主演《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姐姐妹妹站起来》《腐蚀》等影片,同时从事导演。1950年根据老舍的小说,自编、自导、自演影片《我这一辈子》,以精湛演技反映了一个正直、善良的旧北京警察饱经沧桑的一生。其戏路宽广,塑造的众多银幕形象,生动质朴,感情真挚,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1952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兼导演,先后在《宋景诗》、《雾海夜航》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4年导演的《鸡毛信》于1955年获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1955年导演的戏曲片《天仙配》,为戏曲片的拍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在香港上映后,引起香港拍摄黄梅调影片的热潮。著有《石挥谈艺录》。《雾海夜航》是石挥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

编剧故事

张骏祥

张骏祥,笔名袁俊,江苏镇江人,中国著名导演、剧作家、理论家。

中学时代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热爱文学。1927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在校期间,他大量阅读西方古典名著,沉醉于西洋戏剧的研究,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6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生,进入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专攻导演,兼学编剧、剧场建筑以及布景灯光等多种课目。1939年毕业时获硕士学位,随即远涉重洋,返回硝烟弥漫中的祖国。

1939年秋,他应聘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讲授导演、舞台美术,并先后导演了曹禺的《蜕变》《北京人》和李健吾的《以身作则》。

1941年初赴重庆,先后主持中青剧社和中电剧团,同时为怒吼剧社、中华剧艺社和神鹰剧团导演了《边城故事》《安魂曲》《柔密欧和幽利叶》《牛郎织女》《大渡河》等剧,并创作了《山城故事》《美国大总统》《小城故事》《万世师表》等话剧剧本;翻译了《好望号》《审判日》《吾土吾民》《富贵浮云》《林肯在伊利诺伊州》等话剧、电影剧本。

其间,他还撰写了不少有关导演理论的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A.狄恩的导演理论,并有所丰富和发展。他导演的话剧,正是这种理论的具体实践,具有结构严谨、节奏流畅、形象鲜明和舞台各部门配合协调的特点。他在抗战时期的话剧活动,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禀赋和才华,以及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的创作作风,给文艺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于1947年转入电影界,先后在中电一厂、二厂编导了喜剧片《还乡日记》和《乘龙快婿》,以强烈的对比和辛辣的讽刺尖锐地揭露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劫收”掠夺的丑恶现实,受到当时进步舆论的注目。

1948年,由于他不满“中电”当局对创作的蛮横干涉,离开上海去香港,为永华影片公司导演了《火葬》。1949年4月北上,不久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迎来了他创作的崭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他除担任繁重的行政、艺术领导工作外,先后改编和创作了《胜利重逢》(1954)、《鸡毛信》(1954)、《新安江上》(1958)、《六十年代第一春》(1960,集体);导演了《翠岗红旗》(1951)、《淮上人家》(1954)、《燎原》(与顾而已合作)、《白求恩大夫》(1964、编导、剧本和赵拓合作)、《大泽龙蛇》(1982)和编导了大型艺术性纪录片《大庆战歌》(1965)。这些作品洋溢着饱满的热情,从不同角度、各个层面表现了工农兵群众的斗争生活。

《翠岗红旗》是他在新中国执导的第一部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处理和朴实的演员表演,成功地塑造了红军家属向五儿的形象,这部影片受到观众的欢迎,得到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赞扬;《鸡毛信》是他根据华山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他按照儿童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刻画了海娃机智勇敢、粗中有细和乐观开朗的性格;《燎原》以强烈明快的节奏,层层迭进的情节,表现了工人运动的磅礴气势,具有史诗的特色;《白求恩大夫》以其纯净流畅的蒙太奇语言,凝重严谨的韵律和驾驭独特情节的能力,使影片成为中国人物传记片中的佼佼者,堪称他的代表作。

在电影理论方面,他也颇多建树,出版了论文集《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和《影事琐议》。在他的晚年,曾多次发表意见,撰写文章,强调电影的文学性,要体现文学价值,引起较大的反响。他还致力于电影基础理论建设,由他主编的《中国电影大辞典》,于1995年10月问世,填补了中国没有一部比较完成、系统的电影辞典的空白。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上海电影制片公司副经理、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局长、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校长等职。他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

张骏祥于1996年去世,享年86岁。

演员故事

蔡元元

1941年生于四川,7岁时被艺术大师黄佐临选中,在电影《表》中出演重要角色。解放后,到北京上学。1953在《鸡毛信》中饰演小海娃,广受好评。1961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到长影工作。

八十年代初,他和哥哥蔡安安成立了蔡氏兄弟影业(珠海)公司。他指导拍摄的主要作品有《刑场上的婚礼》《大辫子的诱惑》《夜盗珍妃墓》等,后者创造了1989年全国第2位的销售纪录。

蔡安安

蔡安安,影视演员、编导。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蔡安安出生于电影戏剧世家,其父蔡松龄为我国老一代话剧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蔡安安七岁那年,在黄佐临执导的《表》中演出。蔡安安与兄弟蔡元元一道出演儿童影片《鸡毛信》,元元饰演主人公小海娃。

1984年蔡氏兄弟到了珠海,1985年2月成立了首家集体所有制的影视文化企业“珠海特区影视文化中心”,编导了《南海明珠》《家乡的榕树》等几十部电视剧。

1989年,蔡氏兄弟又成立了“蔡氏兄弟(澳门)影业公司”蔡安安任董事总经理,拍摄了《夜盗珍妃墓(上下)》。

舒适

舒适,原名昌格。电影演员、导演。浙江慈溪人。上海持志大学肄业。1938年后任青鸟剧社、上海大同摄影场、金星影片公司演员和编导。在影片《歌声泪痕》、《花溅泪》中饰演角色,编导《地老天荒》影片。

1946年后任香港“大中华”、“永华”、“长城”、“五十年代”影业公司演员和导演。主演《清宫秘史》《春风秋雨》,导演《神鬼人》等影片。1952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主演《林冲》《水上春秋》,在《红日》《为了和平》中饰演角色,导演《绿海天涯》等影片。

幕后花絮

1952年,石挥在挑演员时,同时看中蔡安安和蔡元元兄弟俩,让哥哥蔡安安演机智勇敢的少年英雄海娃,让弟弟蔡元元演海娃的小伙伴狗娃为此,兄弟俩还到京郊农村体验生活,练了几个月的放羊,开拍后,石挥临时让哥俩换了角色。

据张锡磊考证,《鸡毛信》的最早版本是一篇人物小通讯,收录在1949年1月出版的“人民解放军故事丛书”《旗》中,作者是新华社记者汤洛,故事框架确实与华山(杨华宁)的小说《鸡毛信》相似,但是故事背景不同,所以很难指认通讯中的双虎就是海娃原型。因此《鸡毛信》中的海娃,是华山虚构出的文艺作品形象,并没有直接对应的人物原型。

综合人民网、1905电影网、豆瓣电影等

相关文章